01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讲的是一个女人的老公出车祸死了,留下孤儿寡母两人相依为命。这个母亲没有什么文化,所以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赚钱养活孩子。
小女孩也懂事,知道家里的难处和妈妈的不容易,才5岁的年纪就自己学会煮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还顺带捡些报纸、塑料瓶之类的,以维持家用,帮妈妈减轻经济负担。
一天晚上,小女孩正睡得迷迷糊糊时,看到妈妈爬到房间的窗子上一直往外看,小女孩喊了几声:“妈妈,你在干嘛?怎么还没睡呢?”
妈妈像没有听到一样,一直没搭理,小女孩起来拉住妈妈的裤脚,妈妈才恢复意识看着小女孩,对她说道:“宝宝,妈妈爱你,以后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了,妈妈要去找爸爸了。”
小女孩意识到妈妈可能要自杀,她哭着拉住妈妈对她说:“妈妈别走,我会听话,以后就让我来照顾你。”妈妈泣不成声,小女孩的懂事让她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从这天开始,小女孩一直在兑现自己的承诺,除了要好好学习,她承担起了家里所有的家务,利用课余时间帮同学改作业赚零花钱,放学后去拾垃圾。
小女孩还让妈妈帮她接了很多手工品回来,利用放学后在家的时间做手工品赚钱贴补家用,一开始做得很慢,时间一长,小女孩越来越熟练,一个月大概能赚1000元左右。繁重的家务活也让她睡眠不足,一天下来,能睡个三到四小时已经是幸福的。
小女孩到了10岁时候,这个家已经基本靠她来支撑,妈妈有时候还要反过来伸手跟她要钱,她不仅充当了母亲的角色,甚至还担当了丈夫的职责照顾和安慰妈妈。
看这个新闻时觉得故事情节很狗血,世上怎么会有这样残忍自私的妈妈,把亲生女儿当成奴隶来使唤,一天工作20小时,还要兼顾读书、养家和照顾妈妈的职责,关键小女孩才10岁,怎么承受得了这样的负担。
02
最近看了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这本禁书后,深刻体会到这也不是不可能存在的事,小女孩的妈妈如果用一种词来比喻,可以称之为“巨婴”,巨婴是经常会在我们身边出现,但又往往被我们忽视的一种群体。
我上家公司的领导就是个巨婴,她是什么时候来到公司的不大清楚,只知道她入股了1000万后,就成为了部门的总监。每天都看到她好像很忙的样子,忙到喝杯水都不能走去倒,而是滑动座椅过去接水,有时候连滑动座椅的力气都省了,直接指定谁谁谁去帮她倒杯水,慑于她的权力淫威下,大家也懒得和她争辩,都想着反正只是举手之劳。没想到,这种默认的忍气吞声反而助长了她的气焰,从那以后,再也没挪动过屁股起来接水喝。
在工作中也是一样,明明电脑开着,只需要打开后台系统就可以看到的数据,偏偏要你汇报给她,你要敢指导她或者反驳,她立马有无数的借口来回应你。什么我不知道在哪里啊!你直接报给我就好了之类的,烦不胜烦。
生活中更是如此,听说她家半年之内换了18个保姆,听到这个数字,我还以为只有电视剧才会出现这样的情节。奇葩的是每个保姆离职的原因都惊人的相似,太难伺候了,就是18个保姆留下来的最后一句话。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段巨婴期,但有些人出来社会经历后,有了见识就逐渐脱离了婴儿期,还有部分人却依然处在这个阶段,关键他们还自我感觉良好,不知道自己的“病症”在哪里?
03
我刚毕业那会,其实也是一个“婴儿”状态。跟了一位前辈学习了很多新技能,她几乎都是手把手教我,工作中遇到什么错误,她也极力帮我承担,这也导致我没办法脱离“母体”,独立成长起来。
她离职后,我一个人手足无措,一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不是想着怎么去解决,而是去找她来帮忙。如果没有及时找到她,会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宁可坐等她的出现,也没想过利用等待的时间去找方法解决。
我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才从这个母体中脱离出来,让自己从婴儿时期逐渐变成孩童和成人状态。
所以前面提到的那对母女就是这样的情况,这位妈妈在丈夫没去世前依靠丈夫,本以为丈夫会是一辈子的依靠,可以活在母体下过上安逸的生活,没想到,丈夫出了意外,她本想跟随着去,可她们还有孩子,母爱和亲情迫使她生存下来。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女儿也越来越懂事,等到女儿5岁时,已经完全可以自力照顾好自己,所以,她想到了自杀,继续去过婴儿的生活。
谁知道女儿的挽留和懂事,让她狠不下心离开,留下来后,让她感到意外的是女儿比她想象的还要坚强和乐观。
这个家在女儿小小身体的支撑下,越来越像样子,这个妈妈也理所应当享受和习惯这一切。也许一开始她也会愧疚,让幼儿的女儿去承担成人的压力,但时间一长,这样的日子反而让她越来越满足,就好像是丈夫在世时一样的情景。
女儿的懂事既满足了她觉得丈夫在世时的舒适生活,同时也让她享受到了巨婴的舒适感,心里的愧疚也就一点点散去。
那女儿会觉得累吗?我心里认为她一定觉得很累,但再累比起要失去唯一亲人的可怕,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所以她们母女的关系就形成了母亲变成女儿,女儿变成了母亲这种母体与婴儿共生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