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在发宏愿,难在事上磨
文:recycler
我奉行的助人为乐的标准是以眼见为准。我也不会刻意去找,也不会刻意去打听,一切就是随缘,碰上了就做点好事。微信有需要捐款的,咱就捐上一块。坐车遇到老幼,咱就主动让位。根据自己的能力,总是会尽力付出。当然,碰瓷的事看多了,也尽量学会保护自己。所以说,做好事我是尽力而为,有些好事不是不为,是因为力量还达不到。
做好事的目的是什么?就拿我来说,一是习惯,看不得我认为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漠视别人的困境,这样心里不是滋味,感觉就像自己是肇事者一样。二是宏愿,我坚信一点,善意是可以传播的,不必言传,不必指责,自己的实际行动就是给麻木的人一次震撼。希望能把善传播给他人。
为什么有些好事不去做?一是,超过了个人能力或是典型的讹诈。有很多事不是自己一个人能左右的,有时候远离,有时候打个电话,就是我尽的最大力。二是,如上述,眼不见。看不见的事,就没必要去找事。
我一直信奉这个标准,但是前几天有件事让我不知如何是好,内心无法平静。
我是个积极抢车座的人,积极的目的是为了主动让位,总比让一些老赖让位容易,我能控制只有我,控制不了任何人。
一如既往,准时停靠的公交,我早早就座。看着旁边站着中学生上班族,我也是无动于衷,不是我让位的对象。一般情况,视力所及,看到带小孩的妈妈和银发老者,我会主动招呼他们过来,人声嘈杂即使隔着一个人,我也会迈开大步轻轻招呼一下,提示给他们让位。
可是那天,车上人有点多,身边被两个人围着。我看到有位妈妈带着四五岁的小孩上车后站在不远处,身边是一个壮汉坐在车座上,心想可以把车座让给她。可是看看眼前,三四个人挡在彼此之间。过去拉一下也不是,喊一声也不是,真觉的尴尬。就这样,浑浑噩噩的坐了一路,直到下车。
我一直想着这件事,成了心里的那道坎,迈不过去。
我为什么当初没有伸手拉一下呢?我想的太复杂,
一是,为面子。孩子与我之间隔着大约有三个车座,我过去就意味着,从道德上贬低了前面这三个人。仿佛在说,我做了好事,你们三个没做,太没有爱心。但是悠悠然又飘来一群声音,你牛什么牛,我们都没让,你怎么这么高风亮节。这并不是他们说的,而是我自己想的。我觉得我的行为必定会引起三位成年的人心里的不满。我感觉我破坏了和谐,破坏了规矩。细细想来,我本身就是矛盾的人,既想做点好事,又怕别人说三道四。既想维护这虚伪的和谐,又想改变一下这世界。我想做个好人,我也想做个普通人,轻轻松松做好事,不图善意的报答,也不想承担恶意的指责。我只是想低调做点好事,没必要引起民愤,成为众矢之的。如果车上人少一点,我会招手示意,也就没这么多自我意识的尴尬。如果停在我身边,也自会主动让位,不用顾忌别人的面子。第一个原因,我想就是为了顾及别人的面子,而没有随我心意。对我来说,别人的面子,大于一次让位。
二是,心不坚。我想成为一名为善的战士,终究敌不过世俗的眼光。我当下已经挪动了脚步,烦于眼前的人多难行,最终还是收回了脚步。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为善的动力不足,也就是自己的目的性不强。虽然我信奉为善可以传递,但是我更认为善需要一点点改进。希望看到的人能从心底认识这件事,认可为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础。但是有些事,确实需要血淋淋的痛击式教育才能起到快速效果。学生犯错,苦口婆心的教育,并不能起到任何效果。反而用竹板木棍敲打过学生,这辈子都会记得这事。劝人为善,其实也是这两种,一种激进式,当面严厉指责对方的恶性和伪善,从精神上震撼影响对方。得理力争,把一个邪恶的灵魂硬生生的拉回来。还一种是渐进式。我不和你吵,不和你争。我给你讲道理,下次再犯再给你讲道理。我用实际行动感化你。我想我就是属于我定义的渐进式好人,且属于消极派。也不和你将大道理,只做我自己的事,我要是觉得我的行为让你反感,我也不会做这些事。
在这件事上,我还是需要再次定义自己的行事标准,即想把事做好,也是让自己无憾。
就让座这事,哪些是自己可控的?早起是我可控的,早上车是我可控的,占个方便的座位是我可控的。这只是相对可控,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制约。至少自己主动去创建一个良好的开端,便可以建立善的氛围。哪些是自己不可控的呢?车上的人多少?受助人会不会离我很远?如果自己建立良好开端,剩下的就看缘分了。之所以耿耿于怀,关键是受助者站定的位置。一个乘客在上车的行动过程中,只要还在移动,就与任何人都没有联系。一旦乘客在某一个位置站定,乘客就与周围其他坐着或者站着的乘客建立起联系。受到道德谴责的是周围的人,是坐着的人。既然想做好事,又不想让其他乘客背上道德枷锁。只有在受助者上车移动的时候,招呼其来到我处,这是最完美的方案。若是没看见,也就没有必要斤斤计较。若是挡住了视线时隐时现,却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可帮可不帮,就如这次事件,孩子半大不小,也是我一直焦虑的原因,很难下定行事准则,还是看情况吧。二是必须帮,抱着孩子的,拄拐的老人,只要看得见,相隔多远,也要招呼过来。
我们的良知在这嘈杂的社会中无法保持平静。本意是凭心而做,因为现实种种利益关系,良知无法展现,这就是痛苦的来源。即不想融入尘世,麻木不仁。又没有至臻的良知,无法摒除生存利益。在一个浑浑噩噩的社会,当良知遇到生存,良知就成了笑话。社会再不堪,我们也需要一如既往的向往良知,不在意一时的得与失,而是注重长久的以良知行善事。只有当做长期的事去做,才可以不拘于一时的形式,才可以化解一时的忧虑。成大事不拘小节,也许可以拿这条真理宽慰自己。
王明阳老师说的不错,多在事上磨。不同人不同环境,就会引发不同的行事标准。只有经历更多的事,总结不同的经验,才能致良知。我更希望人们之间将善作为一种行事准则,争先恐后,这样对于我来说,也就少了一些尴尬。总有人会为了我们环境的善做出自己的努力,我期待这样的社会早日实现。
~~~~~~~~太长不看~~~~~~~~~
简版:想法很好,事很难。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累积字数,问题颇多,谢谢您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