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散文家、诗人、书法家、画家和美食家,具有多方面的成就。特别是他的词赋,读书人都欣赏过,许多人能够背诵和吟唱。与他词赋成就呈负相关的,就是他坎坷的仕途和命运。越是受到挫折,他越能创作出绝世名篇,好像苦难成就了苏东坡。
嘉佑二年(1057年),年方二十的苏轼与他的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嘉佑五年,他的父亲苏洵又被欧阳修举荐入朝。一家三文豪,名动京师。从皇帝到宰臣,都特别看好苏轼,以为是宰相的苗子。但是,由于他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有不同看法,特别是对地方官吏豪强乘机鱼肉百姓的现象有意见,上书反对,因此踏上了贬官之路,不断遭受挫折和打击。
第一次是有人检举他贩卖私盐,派了工作组专门调查。眼看大祸临头,幸亏一些正直大臣为之辩白,神宗皇帝才勉强同意把苏轼贬到杭州,三年后又调到贫穷的密州,连果腹都非常困难,常常采野菜充饥,但苏轼却写了他一生中最优秀的词章。他夜梦亡妻,写下了令人肝肠寸断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疏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一年的中秋月夜大醉后,他想起了远在一方的弟弟,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表示了对亲人的强烈思念,自己作为贬官无法“归去”相聚,只能衷心祝愿人长久、共婵娟。贬官生活虽然凄苦,但素有治国平天下之志的苏轼在灰暗的心情下,仍然怀有建功边陲的报国情怀。这一年他四十岁,写下又一名篇《江城子》:“老夫聊少年狂。左率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密州三年任满,又改知徐州、湖州。苏轼按例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流露了一点不满情绪(有“难以追陪新进”等语),惹得当政老大不快,加上御史中丞李定指使手下收集苏轼忧国忧民、反映时弊的诗文,被朝廷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关进了御史台大狱(御史台院内柏树上有乌鸦筑巢,故又称“乌台”)。御史台一方面向全国发文,要人们检举苏轼所有诗文中的所谓悖逆之语,罗列罪名,一方面对苏轼严刑拷问,不仅要置苏轼于死地,而且连同司马光等一干重臣也要一并处斩,造成了北宋绝无仅有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这时,许多正直的大臣纷纷上书救援,罢相闲居的王安石和重病在身的曹太后也援引宋太祖不杀士大夫的训律加以劝谏,这才使苏轼走出了关了四个月的大牢,赴黄州任无权处理任何公务的团练副使,在仕途上跌入了低谷。从此,苏轼一方面开垦几十亩东坡荒地,当起了自食其力的农夫,穷且益坚;一方面对世事对作出了深刻的思考,颐养浩然正气。乌台诗案的第三年,苏轼应诗朋酒友之邀,两次泛舟赤壁江面。荡舟浩渺长江,追思古代英杰,想想自身际遇,苏轼感慨万千,先后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意犹未足,又写下了气吞山河、传唱千古的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登上了大宋豪放词的顶峰。“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周郎赤壁”,“小乔初嫁”,“羽扇纶巾”、“樯橹在飞烟灭”,这些影像构成了一幅威武雄壮、生动形象的史诗画面。
伟人已逝,但他的艺术生涯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情感的撞击、积累和升华,使东坡的创作如大潮涌动,火山爆发。他使我们懂得,精品力作,只能是率性之作,激情之作,生命之作。那种“为赋新诗强说愁”的矫情之作,不可能有什么生命力。(文/韩立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