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南》是先秦时代召南地方民歌,指召公统治的南方地域。召南地区在汉中盆地东部及南阳一带。大体上是指河南西南部与湖北交界的一带。国风·召南共有14首诗。
鹊巢
(一)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喜鹊树上筑了巢,鸠鸟住进它的家。
这个姑娘要出嫁,百辆嫁车来接她。
(二)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喜鹊树上筑了巢,鸠鸟进来占有它。
这个姑娘要出嫁,率车百辆去送她。
(三)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喜鹊树上筑了巢,鸠鸟占据填满家。
这个姑娘要出嫁,迎车百辆成全她。
这是一首描写贵族女子出嫁的诗歌。诗歌以鸠居鹊巢起兴,巧喻嫁娶之道。诗文采取重章的叙事方式,用“居、方、盈”三个字,形象描写了女子嫁入夫家渐成女主的过程;而“御、将、成”三个字,则清晰凸显了迎亲过程中的时空变换及迎娶、送嫁、成婚三个婚程。“子之于归”,点明女子出嫁的主题,“百两御之”揭示婚车之多,整首诗洋溢着喜悦的婚庆气氛,欢快而隆重。
采蘩
(一)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要到哪里采白蒿?在那池沼与沙洲。
什么地方用到它?公侯祭祀需要它。
(二)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要到哪里采白蒿?在那山间溪流中。
什么地方用到它?公侯宗庙供奉它。
(三)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发饰佩得多光洁,日日夜夜忙公事。
头饰众多多娴静,祭祀结束回到家。
这是一首描写采蘩祭祀的诗。祭祀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公侯之家来说祭祀尤为重要。为了顺利完成祭祀,公侯家的女主人,按照礼法的要求,繁忙地往来于池沼、山涧之间,采摘祭祀所需的白蒿,送到“公侯之宫”以供宗庙祭祀。她们装束整洁,贪黑起早,态度庄重,一心勤劳于祭祀之事,直到祭祀结束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诗歌以简练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勤劳庄重的女子形象。不经意间也折射出中国古代的礼法和祭祀文化,诸如祭祀需要供奉白蒿,为什么一定要白蒿呢?这是因为白蒿生长在水沼洲沚以及山间的溪流中,水流清洁,白蒿被视为清洁之物,故可用于庄重的祭祀。
草虫
(一)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
我心则降。
草虫喓喓在鸣叫,蚱蜢上下蹦蹦跳。
没有见到那君子,心中烦闷多忧愁。
既然已经看见他,既然已经遇到他,
心儿欢悦不再忧。
(二)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
我心则说。
登到那座南山上,上山把那蕨菜采。
没有见到那君子,心中忧思好烦心。
既然已经看见他,既然已经遇到他,
心中愉悦又欢欣。
(三)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
我心则夷。
登到那座南山上,上山把那薇菜采。
没有见到那君子,满心悲哀与忧伤。
既然已经看见他,既然已经遇到他,
心中平和又通达。
这当是一首抒发女子相思之情的情歌。诗歌以草虫起兴,通篇采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不见心上人和见到心上人的情绪及心理反差。未见心上人,心情忧愁、烦闷、感伤;见到了心上人则心情平和、愉悦,再不忧愁、感伤。为了见到心上人,“她”特意登到高高的南山上,“陟彼南山”表面上是“言采其蕨”“言采其薇”,实际上是为了登高远望,意在早点见到“他”。相思情浓,在见与不见的对比书写中得到完美体现,读之令人心动。
采蘋
(一)
于以采?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哪里去采蘋?南边山涧水之滨。
哪里去采藻?积水沟中去寻找。
(二)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
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何物把它装?方筐圆篓来盛装。
何器把它煮?三脚锜和无脚釜。
(三)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哪里放祭品?宗庙的窗户下。
何人来主持?庄敬美丽的小姑娘。
古代贵族女孩儿出嫁前必到宗庙祭祀,此诗用朴实的语言、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清晰描述了从采摘祭祀所需的蘋藻,盛装,烹煮,陈列直至祭祀主持的全过程。全诗共三章,在问答中,祭物摘取的地点、盛放祭物的容器、祭品陈列的地点以及祭祀主持之人得以完整呈现,祭祀程序及法度的谨严、少女对祭祀的恭谨、虔诚在简洁的记述中得到充分凸显,设问成篇,语简意深,读之成像,过目不忘。
甘棠
(一)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召伯所茇。
浓密繁盛的甘棠树,不要剪它砍伐它,
召伯曾舍于树下。
(二)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
召伯所憩。
浓密繁盛的甘棠树,不要剪它破坏它,
召伯曾休于树下。
(三)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
召伯所说。
浓密繁茂的甘棠树,不要剪它和拔除它,
召伯曾歇于树下。
本诗题为“甘棠”,实则是一首因物及人的咏物诗。这首诗讲述周文王时期召公巡行南国,恤民勤政,曾在甘棠树下处理民务,深得百姓爱戴。诗人睹甘棠思召公,进而创作此诗,急切地呼吁“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勿翦勿败”“勿翦勿拜”,因为召公曾止于树下。思其人,爱其树,真切地表达对召公的爱戴。语浅情深,可谓“千古去思之祖”。
行露
(一)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
谓行多露。
道上露水湿漉漉,难道不想早早走?
就怕露水沾满路。
(二)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说麻雀没有嘴?怎么啄穿我的屋?
谁说你还没成家?凭什么逼我打官司?
即使逼我到官府,强行婚嫁也没理!
(三)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
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谁说老鼠没有牙?怎么穿过我的墙?
谁说你还没成家?凭什么逼我打官司?
即使逼我起诉状,要我顺从也休想!
这是一首女子拒绝男子强娶的诗。诗篇首句以路上多露起兴,将诗歌的基调定在沉阴氛围下。其余十四句除了二、三章末尾两句外,其余十句均使用一问一答的设问形式,借助鼠雀的巧妙比喻,反复申说“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对已婚男子的行为表现出严厉的鄙视和斥责。二、三章末尾两句坚定地表示,即使将她诉诸公堂上也坚决不从,决不妥协。诗歌使用复沓回环的方法,凸显诗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感染力,鲜明表现了女子勇于抗拒非礼,坚决捍卫自己人格尊严的抗争精神,格调高亢,令人肃然起敬。
羔羊
(一)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皮做官袍,白丝交叉来缝绕。
退朝减食自公家,从容遂顺多自得。
(二)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革做官袍,白丝交叉来缝缉。
步伐从容多悠闲,减食退朝往家跑。
(三)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羔皮缝合做官袍,白丝交叉来束系。
从容悠闲多轻松,减膳为公下朝来。
这是一首描述西周时期大夫生活的诗篇。他穿着羊羔皮缝制、白丝点缀的官服,如期上朝。退朝后,减膳自公,过着从容悠闲的生活。诗歌彰显了中国古代的舆服制度,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官服朝服,其实不仅是官服,就是配饰也要因身份、德行的不同而有所区分和标示,这是中国古代礼法“彰疑别微”功能的独特要求。诗篇简约而蕴藉,体现了作者对君子高尚品性的推崇和赞叹。
殷其雷
(一)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何斯违斯,莫敢或遑。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雷声轰隆响,在南山的南面。
这人为什么离开此地?忙得未敢有闲暇。
仁厚的丈夫哇,快点回来吧!
(二)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
何斯违斯,莫敢遑息。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雷声轰隆响,在南山的侧面。
这人为什么离开此地?忙得未敢去休息。
仁厚的丈夫哇,快点回来吧!
(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
何斯违斯,莫或遑处。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雷声轰隆响,在南山的下面。
这人为什么离开此地?忙得未敢有停止。
仁厚的丈夫哇,快点回来吧!
这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诗。全诗三章,每章皆以隆隆的雷声起兴。轰隆的雷声不绝于耳,忽而在山的南坡,忽而在山的旁边,忽而又到了山的脚下。这雷声勾起了她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忧念:在这恶劣的天气,他却要在外奔波跋涉,对于这一点女主人公深知。她知道丈夫是为公事奔忙,但作为妻子,她十分惦念离家在外、终日劳碌奔波的丈夫,还是希望丈夫能早早归来,于是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归哉归哉”的呼唤。这种话语转折生动揭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真实情感,表现了情与礼的冲突。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加深了情感的表达。
有梅
(一)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梅子纷纷落了地,还有七成在树上。
追求我的青年男子,趁着吉时快来吧!
(二)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梅子纷纷落了地,还有三成在树上。
追求我的青年男子,趁着现在快来吧!
(三)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梅子纷纷落了地,拿着竹筐来收取。
追求我的青年男子,快趁仲春来迎娶!
这是一首待嫁女子大胆求爱的诗。诗歌以落梅起兴,梅子成熟掉落引发了女子对岁月无情、青春易逝的感慨。落梅由少到多,暗喻时光飞速流逝。与之相应,女主人公的心情也日益急切,“迨其吉兮”“迨其今兮”“迨其谓之”,诗歌以递进的语句凸显了女子求偶心情的越发急切,迫不及待的声音如在眼前。《摽有梅》体现了周代女子在婚姻爱情上所表现出的自主意识,直接咏叹、希望能被及时迎娶,这种大胆、直率、热烈的求爱诗篇充分表现出周代女子对幸福婚姻家庭生活的积极追求和向往。
小星
(一)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寔命不同!
那个小星闪微光,三三五五现东方。
匆匆忙忙赶夜路,从早到晚实为公,
人的命运实不同。
(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
肃肃宵征,抱衾与裯,
寔命不犹!
那个小星闪微光,参星挂在昴星旁。
匆匆忙忙趁夜路,怀抱被子与床帐,
人的命运确实不一样。
这是一首下层小官吏感慨命运和生活遭际的诗。一位外出行役的小官,黑夜赶路,当他看到天上光亮微弱的小星时,心中遂生感慨:同为官吏,职位高的官僚悠游度日,养尊处优,而卑职小官却日夜奔忙,即使是黑夜也不得闲,怀抱衾裯却不能安然入眠,境况一如那夜空闪着微光的小星。想到劳逸的不均、命运的不同,他不觉发出不平的嗟叹。读罢,一位怀抱衾裯、顶星夜行的差官形象跃然纸上。
江有汜
(一)
江有汜,之子归,
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水浩大有支流,那个姑娘要出嫁,
不要我相随。
不要我相随,以后定后悔。
(二)
江有渚,之子归,
不我与。
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水水中有沙洲,那个姑娘要出嫁,
不偕我一起。
不偕我一起,以后定忧愁。
(三)
江有沱,之子归,
不我过。
不我过,其啸也歌。
江水水湾有支流,那个姑娘要出嫁,
不到我家来找我。
不到我家来找我,啸歌长叹抒怨气。
这首诗当是“媵”制度下,一个应当随嫁却终未随嫁女子所作的怨歌。“媵”意谓“送”,“媵婚”通俗地说,就是陪嫁制度。在周代,有所谓的媵婚制度,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夫人,则所娶之人需以侄、娣随嫁,同时还需从所娶女方国家外、另两个与其同姓的国家各请一位女子陪嫁,也各以侄、娣相从,一共九人。
若是天子媵嫁,做法与诸侯相似,只不过媵嫁的人数更多,包括正妻在内一共十二人。媵婚制度一方面是出于部族扩展实力的考虑,联姻可以有效加强不同部族及诸侯之间的联系,通过姻亲情,有效增强防御力、抵抗力,扩展实力;另一方面是出于多子嗣的考虑,妻多则子多,子孙繁衍旺盛,本部族的战斗及生存能力必然增强;最后,同姓国家的女子陪嫁,尤其是侄、娣相从,可以使众妻妾更和谐地相处,共同服侍、繁衍夫家。本诗的创作即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诗歌以江水有支流起兴,江水浩荡需要支流汇集,与之相类,一女出嫁,也当有其他媵女偕同随嫁。诗歌的主人公即是一位应当随嫁的媵女,但是出嫁之女却“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最终却抛弃了她。对此,她委屈不平,愤怒地发出了“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的诉说。浅近的语言,表述了悲伤的心绪和委屈、怨尤的情感,真切自然。
野有死麕
(一)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荒野有只死獐子,用那白茅把它包。
少女怀春心萌动,有一良士把她撩。
(二)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树林之中有小树,野地之中有死鹿,
白茅捆束送给谁:有位姑娘颜如玉。
(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
无使尨也吠。”
“慢慢来啊别着急!不要触动我佩巾!
莫让狗儿叫不停。”
这是一首情诗,真切传神地刻画了一幅爱情场景。一个勇武的小伙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按照礼法,他猎来了小鹿并用洁白的茅草包起来作为礼物送给女子,希望能和她早日结为夫妇。姑娘为小伙的真情所打动,她春心萌动,娇羞地告诉男子,莫着急,慢慢来,要遵守礼法,切莫惊动他人。终章三句口语脱出,朴实、自然,但却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女子炽热的情感、紧张激动的心理以及“礼”所约束下的自持,生动反映了西周时期纯朴的爱情场景及礼俗动态。
何彼襛矣
(一)
何彼矣?唐棣之华。
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那繁茂的是什么?是唐棣郁郁的花朵。
怎能不恭敬温和?那是王姬的车。
(二)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
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那繁茂的是什么?花儿美丽如桃李。
那是平王的外孙,也是齐侯的爱女。
(三)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
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钓鱼用的是什么?用丝搓的钓鱼绳。
她是齐侯的女儿呀,也是平王的外孙女。
这是一首描写新婚迎亲的诗歌。首章以唐棣之花起兴,给人以花团锦簇的热烈之感,也象征了如花般幸福美好的婚姻,肃雍之车铺陈出出嫁场面的奢华,也揭示出新娘子身份的尊贵、不一般;二章以桃李之花作比,形象地刻画了新娘子美丽的容颜;卒章以钓具为兴,祝福女主人公的婚姻美好。诗歌以花起兴,并以花巧喻女子容颜之美,开启了以花喻姣颜的文学笔法,肇后世“面如桃李”“闭月羞花”之端,一问一答的句式颇具民间歌谣的色彩。
驺虞
(一)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
吁嗟乎驺虞!
新生的芦苇多繁茂,一次射中五只母猪,
啊!那驺虞真是好样的!
(二)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
吁嗟乎驺虞!
新生的蓬蒿多茂密,一次射中五只小猪,
啊!那驺虞真是好样的!
这是一首赞美园吏高超猎技的诗。全诗采用赋的笔法,巧妙截取狩猎过程中的两个场景,生动地展现了猎人狩猎的环境及动态,彰显了驺虞技艺的高超。两章六句,仅仅更换了四个字:“葭”“蓬”“豝”“豵”。“葭”“蓬”点明猎物生长的不同环境亦即狩猎的不同地点,“豝”“豵”则鲜明揭示不同生长环境下所猎之物的不同,“壹发五豝”“壹发五豵”从正面描写猎人射技的高超,“茁”虽一字,却揭示了猎物隐藏的环境,从侧面凸显了驺虞猎技的高超。同时,草之丰茂也说明蓄养之得法,从这个角度说,驺虞亦是称职的官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