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正像它的名字一样,记载了各国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因涉及十五个国家,也称为“十五国风”。《国风·召南》为《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为先秦时代召南地方民歌,共十四篇,召南是指召公统治的南方地域。
从今天起,我邀大家和我一起欣赏《诗经》中的《国风·召南》,跨越时空,感受古人如诗般的浪漫生活,去领略我们向往却永远也到达不了的远方。
一、
鹊巢——[先秦]佚名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这首歌谣很有意思,共三段,每段四个短句,并且每段只差两个字,却表达出了不一样的意思或者可以说是不一样的场景。
此歌谣娓娓上口,不禁会让人联想到鸠占鹊巢的成语,没错,这首歌谣正是鸠占鹊巢这个成语的出处。自古以来古人们就对此诗的含义有所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1、鹊比新郎,鸠作新娘,是一场婚礼的描摹。2、鹊喻弃妇,鸠代新妇,是一首弃妇诗。3、鹊与鸠并无明确所指,只是自然界的两种鸟,此诗与婚礼无关。而我更喜欢第一种解释,唯美而喜悦。
歌谣中描述了一位即将娶亲的新郎,已置备好了新房,来迎娶一位美丽温柔的女子。迎亲的车队很多(百两御之),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锣鼓喧天浩浩荡荡的队伍,像一条五颜六色的彩带,在迎亲的大路上缓缓移动。接到新娘,送亲的队伍也毫不逊色(百两将之),声势浩大,急管繁弦,路边一定挤满了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看热闹的人。正所谓自古姻缘,都求一个门当户对。如此盛大的仪式和过程,想必应是王侯贵族的婚礼吧。“之子于归”,也算是圆满了。
下面我们再来理性地聊一聊“鸠占鹊巢”中的“鹊”和“鸠”吧。鹊,原文指的是喜鹊,总给人带来吉祥美好的象征。“鸠”,指俗称布谷鸟的一种杜鹃,古称鸤鸠,属于托卵寄生的鸟类。而喜鹊却是鸟类中最会筑巢的“建筑师”之一。所以我们很容易就明白了成语“鸠占鹊巢”的含义。可是你有想过吗?喜鹊属鸦科,体长40-50厘米,大多成对生活,杂食性。而普通杜鹃身长约16厘米,以昆虫为食,是著名的森林益鸟。如此悬殊的两种鸟,为什么要解释成“弱者”强占别人的住屋,土地,产业呢?我们是不是一直都冤枉杜鹃了呢?
我搜索了一下网络,还真有学者提出一种说法,那就是可能古人把雀和鹊当同音假借字了。因为雀科鸟类的体积大多比较小,体长13~15厘米。所以“鸠占鹊巢”,其实是“鸠占雀巢”。你们觉得呢?
二、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要想品鉴此诗,首先要先了解何为“蘩”。蘩,植物名,即白蒿,多年生草本,可食用,也可入药。3月中旬至4月开始生长,8月中旬开花,9月初结实,10月初成熟。俗话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第一段中“公侯之事”中的“事”指的是古代的祭祀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蘩”在古代是常被拿来祭祀时用的。
在哪里可以采到蘩呢(于以采蘩)?在湿润的沼泽里或是周围有水洼的沙洲上(于沼于沚)。采好的蘩需要在清澈的河水中冲洗一下(于涧之中)。采来的蘩有什么用呢(于以用之)?要送到公侯的家里(公侯之宫),以备公侯祭祀之用(公侯之事)。
歌谣的前两段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方式,给我们展现了勤劳的人儿采蘩、洗蘩的情景。不知道你读完后,脑海中会不会出现采蘩忙碌的景象呢?女子或女仆们用纤细的指尖轻轻地将蘩采摘下来,然后侧身蹲在小溪旁在清水中将其冲洗干净。窈窕淑女,在水一方也不乏是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我想在她们轻轻弹去蘩上的水珠时,一定也会被蘩的纯净所感染,然后用纤纤玉手轻轻抹去额头上的汗珠亦或是水珠,对着蘩亦或是给自己一个满足的微笑。然后将手中的蘩递给专门收它的人或者放入专门运蘩的车。没有一丝留恋,仿佛蘩就是自己,有着专属于自己的使命。
采蘩的人早上盛妆打扮(被之僮僮),带着对一天的美好憧憬来到泽边,开始了一天的采蘩工作(夙夜在公)。夜晚将至,采蘩的人儿身体疲惫,头发早已蓬松(被之祁祁),话也少了,孤单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薄言还归)。
最后一段写出了采蘩人的辛劳,也是全诗的精髓,真实地记录着下层女仆为了生活而“夙夜在公”的悲凉。正是“从来勤苦自修行,只为他人作嫁衣”。
三、
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情郎的诗。不知道它算不算中国最早的爱情诗篇呢?说实话,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喓嘌”和“趯趯”既不知道读音,也不明其意,但这丝豪不影响我对作者想要表达的“相思之苦”的感受。
蝈蝈的嘶鸣与蚱蜢无规则的跳跃,加重了女子思念夫君或情郎的烦躁。如果能够见到他,心中的忧愁便会立刻消失掉。可见女子思念之迫切。
登上高高的山头,说是去采摘蕨叶与薇芽,实则是希望登高远眺,希望在高处可以望到那个远远而归的熟悉身影。可见女子思念之深浓。
此歌谣相比现代矜持的爱情诗,虽没有华丽的词藻和优美的抒情色彩,但它直白的描述更能够表达当时女子对远在他乡的丈夫或情人的朴实情感。
正所谓“秋风助悲寒”,女子盼而不得的心情,常常会被周围的烦杂和思念的意静弄得“雪上加霜”,但所有的一切都无法阻止她对远方之人的牵挂与思念,也许这就是古时女子们生死相许的痴情吧。
喓喓:(yāo)虫鸣声。
趯趯:(tì)昆虫跳跃之状。
草虫:一种能叫的蝗虫,蝈蝈儿。
阜螽:螽(zhōng),即蚱蜢。
觏:(gòu)遇见。
四、
采苹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这是一首极具魅力的古代歌谣。一句“南涧之滨”给人带来的舒感足可以与任何一首优雅绝妙的诗词媲美。
这是一首描述人们采摘苹草、水藻,为临出嫁的女子庄重严肃地准备祭品和祭祀的情景。根据文献所知,在古代,贵族之女出嫁前必须到宗庙去祭祀祖先,同时学习婚后的有关礼节。此诗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古代女子在出嫁前所涉及的祭品、祭器、祭地、祭人的风尚习俗。
到南边山间的溪水中去釆摘浮萍,在有积水的浅泽中来采摘青藻,这些萍藻都是为了主人或公侯家的小姐出嫁前祭祖所用。
用筐筥来盛放祭祀用的物品,用锜釜将食物进行烹煮。这些工作也是在为女子出嫁前的祭祀做的准备。
把祭品放置在祠堂的窗户下面,一切已准备就绪,只等待嫁的女子前来祭祀。
勤劳的奴仆,为了贵族小姐的出嫁,认真有序地忙碌着。“上供神吃,心到佛知。”我想待女子进行虔诚、圣洁、庄重的祭祀同时,朴实的人们也会同样在此寄托着希望与美好。
五、
甘棠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这首诗是人们对召公尊敬和爱戴的真挚表达。召公,姬姓,名奭,周武王的异母弟弟,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蓟(今北京),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北燕)。他派长子姬克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任职,辅佐朝廷。因采邑(食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召公奭。
传说召公曾在一棵棠梨树下休息并判断案件和处理政事,当时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在召公死后,百姓因怀念召公,那棵曾经陪伴他的棠梨树也不敢砍伐。这便是成语“甘棠遗爱”的典故由来。
该诗分为三段,每段只差两个字。字句简明,通过对棠梨树的爱护,表达了对召公的深切怀念。有人说这是“爱屋及乌”,但我觉得这更像“睹物思人”。
我个人比较喜欢网络上的一种鉴赏心得,即一般重章叠句往往表现为情感上的由浅入深、由轻至重,行为动作上的由简至繁、由小到大,体现的是对主题的逐层深化。但这首《甘棠》一反常规,表现为动作上和行为上的先重后轻。由伐到败再到拜,先是不肯砍伐,然后是不要败坏伤害它,最后是也不要用手去掰使它弯曲。动作越来越轻 ,说明了人们对甘棠十分珍重,伐倒是不行的,折断枝叶也不可,既使是轻轻弄弯也是不准的。
再来看看另一组有变化的字——“茇”、“憩”、“说”。从居住到休息再到短暂的停留,可以理解为别说是长期居住,哪怕是曾经立足短歇的地方都会让人不禁怀念。可见召公在人们的心中是多么的神圣和至高无上。
六、
行露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对这首诗的理解一直是众说纷纭。今天我想抛开所有人的思维禁锢,来聊一聊我对此诗的理解。
先说第一段“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此段的句式和字数都与后两段有着明显的差别。我个人认为作者是想借助此句来表达全诗的观点或是主要思想,先做一个说明或是感叹。对于此段我的理解是:虽然不喜欢湿漉漉的泥泞道路,但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总是要出行的,既然必须要出发,必将会沾染到路上的湿露。正如生在此时,必将逃离不开此世的社会风气及命运的纠葛。段首一个“厌”字,足以为此诗蒙上一层消极的情绪。也正由此引出了以下两段所讲的一位坚贞女子一意抵抗已有妻室之人强娶占有的事实。
后两段是以被骚扰的女子口吻,述说着命运的不公与自己的坚决。
谁说麻雀没有嘴?但凭什么有嘴就可以啄穿我的房屋?谁说你没有家室?但凭什么你就可以把我娶回家,使我进入你已设好的牢笼,从此失去自由?即使你真的把我送进监狱,你也休想把我娶回家!
谁说老鼠没有牙齿?但凭什么有牙齿就可以打通我的墙壁?谁说你没有娶妻?为何要如此害我吃上官司?即使我真的吃了官司,我也坚决不会嫁给你!
后两段句句都能够感受到女子的气愤与刚强,虽是一名弱女子,也有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不禁会让我们联想到古代由于阶级与贫富的差异,使下层人民常常饱受豪强的压迫与剥削。正如此诗中的女子,因为家贫或是地位低下而遭受有妇之夫的侵占。
有人说这是召伯曾经审过的一个案件,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秉公为民的召公一定会为女子申冤还她一个清白自由之身的。
七、
羔羊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这是一首引喻诗,表面上讲述了一位身穿羊皮袄的大臣,像平时一样进宫上朝,然后结束而归的情景。实则用纯白的羊毛来比喻轻袖廉洁的官吏。这正是成语“素丝羔羊”的典故由来。
此诗共三段,从每段都出现的“素丝”,便可以获晓作者是为了强调羊毛本色的洁白。同样重复的“委蛇委蛇”,也可生动地刻画出了大臣出入宫廷来去自如的洒脱。最后一处重复的“退食自公”中的“退食”我更倾向于减膳和退朝食于家之意。如果你仔细品味,你会发现第二段的“自公退食”与第一、三段的“退食自公”,两词的前后顺序更是本诗的绝妙之处。所以我才认为本诗中的“退食”有两个意思。
此诗的大概解释为:
一位大臣,身穿一件洁白的羊皮袄,每顿吃得很少,然后收拾整洁后,从容缓步,准备上朝。
还是那位身穿洁白羊皮袄的大臣,衣服上的每一处接缝的地方都做工细巧。待朝拜结束,他潇洒地从宫中退出,然后回到家里食用简餐。
身穿洁白羊皮袄的大臣,两袖清风,廉洁奉公,从不大摆筵席,铺张浪费,一心为公,无愧于心。
作者选用“羔羊”做为此诗的题目,更是点晴之笔。不仅用纯白的羊毛来比喻轻袖廉洁的官吏,还有一层引喻是将大公无私的臣子比作温和可亲的羔羊。如此公正爱民的清官,怎能不受百姓的信赖和爱戴呢?
八、
殷其雷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此诗如字面便可知是一首思君诗。与之前的一首思念情郎的《草虫》一诗不同的是,此诗中的“振振君子”是位行役在外的做官之人,而不是平民百姓。
此诗共三段,每段都以雷声开头,“南山之阳、“南山之侧”和“南山之下”形象地展现了雷声的飘忽不定。独守空闺的女子从而联想到了为公事而出差的丈夫不知道此时又在哪里呢?“何斯违斯”译为“他为何要选择离开呢?”此句在三段中均有重复,使读诗的人隐约感觉到了女子心中的些许报怨与伤感。“莫敢或遑”、“莫敢遑息”和“莫或遑处”表明了女子又非常支持和理解丈夫秉公办事、忠于职守的作为和态度(遑在这里取闲暇的意思)。所以三段重复的“振振君子”即“有作为的人”,又表明了女子对丈夫的崇拜与赞叹,并期盼夫君早日归来。
本诗的大意为:
轰隆隆的雷声忽远忽近,一下子出现在南山之南。他为什么要选择离开呢?他应该不敢有少许空闲吧。勤奋有为的君子,快些归来吧!
轰隆隆的雷声忽高忽低,仿佛又到了南山一边,你为什么要选择远行呢?你应该不敢有片刻歇息吧。勤奋有为的君子,快些归来吧!
轰隆隆的雷声忽隐忽鸣,感觉又到了南山脚下。怎么这时候离开家啊?实在不敢有一会的停留吧。勤奋有为的君子,早日归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