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要想品鉴此诗,首先要先了解何为“蘩”。蘩,植物名,即白蒿,多年生草本,可食用,也可入药。3月中旬至4月开始生长,8月中旬开花,9月初结实,10月初成熟。俗话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第一段中“公侯之事”中的“事”指的是古代的祭祀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蘩”在古代是常被拿来祭祀时用的。
在哪里可以采到蘩呢(于以采蘩)?在湿润的沼泽里或是周围有水洼的沙洲上(于沼于沚)。采好的蘩需要在清澈的河水中冲洗一下(于涧之中)。采来的蘩有什么用呢(于以用之)?要送到公侯的家里(公侯之宫),以备公侯祭祀之用(公侯之事)。
歌谣的前两段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方式,给我们展现了勤劳的人儿采蘩、洗蘩的情景。不知道你读完后,脑海中会不会出现采蘩忙碌的景象呢?女子或女仆们用纤细的指尖轻轻地将蘩采摘下来,然后侧身蹲在小溪旁在清水中将其冲洗干净。窈窕淑女,在水一方也不乏是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我想在她们轻轻弹去蘩上的水珠时,一定也会被蘩的纯净所感染,然后用纤纤玉手轻轻抹去额头上的汗珠亦或是水珠,对着蘩亦或是给自己一个满足的微笑。然后将手中的蘩递给专门收它的人或者放入专门运蘩的车。没有一丝留恋,仿佛蘩就是自己,有着专属于自己的使命。
采蘩的人早上盛妆打扮(被之僮僮),带着对一天的美好憧憬来到泽边,开始了一天的采蘩工作(夙夜在公)。夜晚将至,采蘩的人儿身体疲惫,头发早已蓬松(被之祁祁),话也少了,孤单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薄言还归)。
最后一段写出了采蘩人的辛劳,也是全诗的精髓,真实地记录着下层女仆为了生活而“夙夜在公”的悲凉。正是“从来勤苦自修行,只为他人作嫁衣”。
对于此歌谣,我还存在几个疑问的。比如说,歌谣中提到的釆蘩,倒底是在什么时节呢?是三四月的嫩芽,还是五六月的壮蒿,是结果之前的还是成熟之后的呢?采蘩是为了公侯的哪种祭祀呢?是为了祭祖还是祭祀节气呢?蘩在祭祀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是盛装祭物,还是作为燃烧的薪草呢?这要等我找到了答案再与大家分享了。小伙伴们,你们知道答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