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0
霏豆妈妈在信时光群里发了一个图片,然后问我们怎么想。
我一看,这桔子在蒜里,看上去像模像样的,整体还很融洽。
不过还是觉得好别扭呀,在自己的桔子堆里不好吗?
后来霏豆妈妈说
有人是这样回复:这些天一直在看这张图片,我就以为大蒜出轨了,没想到朋友给我的解释
要想在这个社会生存,就要懂得融入,要像这个橘子一样,你不但要合群,你还得学会装蒜[捂脸][捂脸][捂脸]
看到这一句话的那一瞬间,我的感觉是可怜,悲悯,愤怒。
我觉察了一下,我知道这是自己的无力感,以及不得不的那种不自由的感觉出来了。
等这个念头过去,我想给出我的建议:
你可以有觉知地装蒜,同时也需要知道自己有其他的共同体可以加入。
就像之前在UP读书会里,大家互相分享心灵成长,分享金钱是用来表达感谢的,分享世界上没有竞争只有合作,我们都觉得这是常态,但是如果你把这些内容换一个地方分享,也许就会遭到质疑打击评判,你会有一种感觉:难道我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吗?
世界是同一个,但是圈子不是,或者说“共同体”不是。
共同体这个概念我是在读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的时候学习到的。以下内容出自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
什么是共同体呢?
如果他人是伙伴,我们生活在伙伴中间,这些伙伴们就组成了一个共同体。
什么是共同体感觉?
文中说:如果他人是伙伴,我们生活在伙伴中间,那就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还可以认为自己在为伙伴们一一也就是共同体——做着贡献。像这样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价值感如何得到?
我们都在寻求”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但是,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共同体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根本没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动。 但是,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不要执着于自我,而要对他人给予关心。按照这种指南去做,自然就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哲人说:“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但是,一定要由自己先开始。
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
正确认识自己在共同体中的位置
”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同样的,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既要拥有共同体的感觉,又要选择自由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因为,我们都属于多个共同体。
一个人的共同体不仅仅是一个。
我们都属于多个共同体。属于家庭、属于学校、属于企业、属于地域社会、属于国家等。
(1)假设你是学生只看到”学校“这个共同体。也就是说,学校就是一切,我正因为有了学校才是”我“,这之外的”我“根本不可能存在。
但是,在这个共同体中自然也会遇到某些麻烦——受欺负、交不到朋友、功课不好或者是根本无法适应学校这个系统。也就是,”我“有可能对于学校这个共同体不能产生”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这种时候,如果认为学校就是一切,那你就会没有任何归属感。然后就会逃避到更小的共同体,例如家庭之中,并且还会躲在里面不愿出去,有时候甚至会陷入家庭暴力等不良状况,想要通过这样做来获得某种归属感。
(2)有人一旦退休便立即没了精神。被从公司这个共同体中分离出来,失去了头衔、失去了名片,成了无名的”平凡人“,也就是变得普通了,有人接受不了这一变化就会一下子衰老。 但是,这只不过是从公司这个小的共同体中被分离出来而己。
不要只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而要意识到自己还属于别的共同体,特别是”还有更大的共同体“。例如国家或地域社会等,而且在哪里都可以作出某些贡献。
在学校之外,还有更加广阔的世界。而且,我们都是那个世界的一员。如果学校中没有自己位置的话,还可以从学校”外面“找到别的位置,可以转学,甚至可以退学。一张退学申请就可以切断联系的共同体终归也就只是那种程度的联系。
附:有个小伙伴说 这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写在后面
1、标题: 这篇文章的标题历经以下选择
(1)装蒜
(2)与其”装蒜“ 不如换个”共同体“
(3)你可以有觉知地装蒜,同时也需要知道自己有其他的共同体可以加入
我觉得2太极端了,3代表了我的观点,就是觉知和选择的自由
2、我做了一张图,最近很喜欢把喜欢的文字做成图片,然后设置为桌面背景图进行切换
3-思考
你目前有哪些共同体?
你最喜欢的共同体?为什么?
你为你喜欢的共同体做了哪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