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的满足。
即无限制的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限制的给予自己。
每个人内心都有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当我们做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
溺爱有多种原因,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内在小孩”的向外投射。溺爱的父母将自己“内在小孩”投射到现实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的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的满足自己。
包办型溺爱让子女为父母而活
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真爱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他不同成长需求。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
而溺爱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溺爱有两种:包办型的溺爱和纵容型的溺爱。包办型溺爱的父母把孩子一切都安排好,孩子不动手就可得到一切;纵容型溺爱的父母,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不管多么小、多么不合理的要求。
18岁以前,我们一直致力于探索“我是谁”,这个探索过程到了1.5-3岁会达到第一个高峰期。
我们只有通过自主的探索,才能形成自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最合适的位置。由此,我们还会有强烈的责任心,因为这一切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若碰到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他们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太重视塑造,可以按照他们的意图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但、无论他们安排的多完美,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大量包办型孩子,他们一生都无法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
在中国,包办型的高度溺爱一般都伴随一个高要求:好成绩。
溺爱: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
0-1.5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安全感,1.5-3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他们的自主能力。
1.5-3岁时,对孩子来讲,父母仿佛是全知全能的,孩子有什么需要,他们仿佛都可以轻松满足。但对于长大的孩子,孩子的需要父母就很难满足了。受惯溺爱的孩子就会惊恐的发现,原来有太多问题她不能处理。于是,孩子陷入无法面对自己的自卑。
这时,她可能会幻想一个更“全知全能”的“父母”化解他现在所有的难题,
这,可能是很多孩子极端追星的心理机制。
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
包办型父母不知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的真实感受。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们不从自己身上认识自己,而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
这种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在包办型溺爱的父母看来,他们才知道孩子的感受是什么,而孩子自己却不知道。
但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节选自: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
我是李华荣,高中文化课辅导班主任,用阅读丈量世界、用书写倒逼阅读!这是我的第163篇日更原创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