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我非常喜欢董卿女神的这段解说,她内心有一份对朗读的真挚情感,关注文字,也关怀人。这不就是人文情怀吗?
在学生时代的我们,被安排了早读课。我们其实不仅仅是读一点知识笔记,更多的是以背诵为目的而去朗读。而已经工作了的成年人,如果不是以播音主持或从事教学为主业,又有多少人会愿意朗读呢?
在《朗读者》节目播放期间,朗读的热潮掀起来了,全国各地也都陆续建立了朗读亭,通过录像资料,我们看到大量的人排队等待一个朗读的机会。在大城市这种现象是存在的,我们小地方与之相比,确实无法比较。我去朗读亭的时候,看过朗读者的名单,少之又少,一页纸也就是几个人的名字。朗读的主力军是小学生,父母或许会陪在一块儿朗读。这个时代需要朗读吗?
我们常常抱怨时间太少,工作太忙,有什么必要去朗读呢?何况我只是一个俗人,我朗读与否,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不对的。无论你是否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你都该有点对文字的鉴赏力,有点感知作品情感的能力。
我中学时听过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位英语翻译学老师的讲座,他和我们分享道,他的学生看的每一本英语原著都必须朗读。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连续读3个小时,他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因为你已经进入朗读的世界了,只会越来越享受阅读的过程,渐渐地培养语感和翻译能力。而我们很多人,如果要坚持朗读30分钟文艺作品,恐怕都很难吧!
什么样的人适合引导群众朗读?比如像董卿女神这样具备良好的朗读素质又有影响力的人,再比如像我们语言学科的学者,发挥带头作用,逐步扩大朗读的圈子。
这个时代,欢迎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