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杨世鸣》
说到自己日常的这个功夫,虽然每个人的致良知的程度不同,但是要自己去清除自己心中的私欲,并且不断的扩充天理,以此来恢复心之本体。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可以迁就自己的习气,迎合世俗的喜好。这一段的表达说到了致良知根本上,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在践行致良知的这条路上它有不同的层次。不管我们修到哪个层次、修到哪个程度,能够把自己心上的一些灰尘去除多少就去除多少。一有良知启动就不断的扩充。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杨仕鸣说了一句非常朴素、非常重要的话:“不可迁就气习以趋时好。”这个是我们致良知的核心啊!
不能够迁就自己的习气迎合世俗的喜好。我自己在践行的过程中就发现不能够致良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因为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我们那颗心本来是无善无恶的,也就是说良知清澈,只是后来覆盖上了杂质灰尘。这些杂质灰尘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我们多年以来在我们身上形成的这个习气,或者说这个习惯,如果不能够把自己这个习气化掉,一个人知道多少道理都没有用!道理在习惯面前瞬间就会被打败,因为这个习惯或者是这个习气的力量太大了。
我们大家今天已经知道化掉习气的唯一方法就是要践行、就是要事上磨练,就是要让做到成为事实,持续不断的在事上磨练。
有时候不能为名利或者私欲迎合世俗的喜好,在这里所谓的世俗喜好其实就是指的我们的私欲!
为什么我们要迎合这个世俗的喜好呢?
因为我们有想要的东西,比如我们的面子,利益等等。迎合世俗喜好的时候就会再次在我们的内心里覆盖上一层灰尘。
阳明先生听了杨仕鸣说的这几句后面也表达:幸甚幸甚!也就是说非常好,如果果真如此的话,那就真的是格物致知、明善诚身,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个德行一定日渐增长,德业也会不断地充实富有。
我们在平时学习不是学习但是知识,其实是去除我们心上的灰尘,说的太好了,
就像道德经里面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我们在潜意识里面形成的不经意的念头和动作就是致良知,就像我们和邻居一起回到小区楼下,我们下意识的给他开门,让他进去,尤其是在他拿的很多东西的时候,这就是小小的利他,不要头脑去想,就是一个下意识的动作。
我每天在都垃圾的时候下意识的把那些矿泉水的瓶子和纸盒拿出来放在垃圾桶是外面,因为我知道有一个大爷每天来捡这些垃圾,今天就正好碰上了,他耳朵不好,有点听不见,但是他满脸笑容的看着我说:谢谢你,给我把瓶子拿出来,不用我在去翻了,好多人都是一股脑的倒进去了,我对他笑了一下,同时感觉内心很温暖,彼此都能感觉到的一种温暖,其实帮助别人不是别人的需要,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因为我们在利他的同时也在照亮了自己,这就是致良知。
修行就是在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小事在修的
让我们时刻觉察,升起利他之心,感恩之心,谦卑之心,敬畏之心,最后温暖的是我们自己的这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