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师姐,我失败了,一两分之差我错失了去杭州的机会......可即便签了别的地方也还是想去,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机会......“
大三实习时认识的小师妹,内蒙古的,认真的性情中人,压力很大。
记得很热的夏天傍晚,和小师妹相约跑操场,在单位附近的小学。跑着跑着,雨一粒粒蹿下来,开始的淅沥尚且应付,到后来成了雨刮子,我俩只好躲起来。想着雨停,继续跑步。
面前是一挂雨帘,背后是关了门的体育馆。我们被困在小小的一方天地。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做不了的安宁。和她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什么。
那时便觉人与人的缘分,概莫如此。此时此地,是她陪在身边,陪着度过我生命里的此刻此分。不知今生,还有无这样的缘分,一起被困雨天。
久未联系,无碍。如今却是这样的遗憾。
她说:我喜欢杭州那种节奏适中的生活...只是觉得在杭州生活得很舒服,有发展空间...可感觉在杭州的外地人也生活得挺好的呀...
感觉,怎么感觉的呢,是从朋友圈还是从哪个不负责任的家伙那里听来的。只有一面,只好不坏。
只听着他告诉你的风生水起,没见他悄悄扯起捉襟见肘处打上的补丁。
2.
可能没走上社会,看问题容易极好极坏的剑走偏锋。我那时心心念念惦记北漂,也觉得成功是一件努力了就说到做到的事。
“只要很努力很努力拼个十几年就好了呐”,热血澎湃,不成功成仁。
跟小师妹聊起房价,她轻描淡写的一句:“可是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为房子、户口愁吧”,没有半点分量。
其实,在她那个年龄,我也没想过房子、户口的问题。我觉得自己能忍受和十几二十个人合租四五十平方米的房子,房间呢是用木板隔开的,一张床的大小,共用一个厕所。然后,吃吃苦,努力奋斗就可以了。
可我现在打出这些字的时候胃里还泛起一股恶心。确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我也是最近才知道,酒店式公寓LOFT里面的水电费比一般住宅贵很多,产权只有40年,不能落户。所以,比一般的住宅会便宜很多呢。
我关注的一个公众号作者在北京生活了八年,然后在三年前打包了所有行李,坐上了回杭州的飞机。他写过这方面的文章,可我没有细看。他有三十岁的阅历见识,我比不上。他至少有杭州可回,很多人比不上。
我问小师妹:你要钱还是要生活?
这里的房价平均每平方米五万,我所工作的地方已经到了每平方米七八万。我每次经过,看着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售楼部,想着,以后这里的治安一定很好。
来这里打普通工的外地人只会越来越少,因为,当自己的工资等于房租,不如回家种地养猪。《东京女子图鉴》的第一集,房屋中介对刚到东京的齐藤绫说:
也不知是不是真理。
我那时参加工作,满心欢喜准备租房子。找了房屋中介,报上条件:一个人住,二十几平米。筛选后,剩一家最便宜的,2800一月的屋子。
我说网上那些不是1000多一个月就成了吗?他一脸呵呵:吸引客户而已,而且那都是合租房。
不是电梯房,多层不是高层。09年的老房子。估摸着自己还能接受吧。结果跑去一看:很破、很烂、很旧。
再算算自己的工资,好吧,我死心了。
3.
旁听了好友的电话,是她妈妈打来的。
好友的语气很急:“我们上次不是算了一笔账吗?我就问你们拿那笔钱,其他钱我不问你们拿...剩下的钱你该怎么花怎么花,不要上火了。还熬夜帮我看房子呢,真是的...那件大衣你买好了,别省这点钱,买黑色的...你也别急。我不是说了吗,有多大能力买多大房子。你就别瞎操心了。”
她不是杭州人。她想买一个四五十平方米的二手房。她要先把老家的一幢房子卖掉,再加上父母多年来的一点积蓄,才可以把首付付掉。
我建议好友:“你可以买便宜一点的地方,比如...”她立即反驳:“那么孩子上学是个问题。你绝对拥有不了最好的上学资源,因为最好的资源一定在市中心。”
社长在《追逐房价的人生》中写过一段话“像我这样的人,根本不需要一个写着我名字的房子,就算我能凑齐首付,但是我根本不可能把自己的后半辈子搭进一个空空荡荡的格子,把每个月辛苦赚来的钱转手交给银行手里。”
然后另起一句:“啊~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谁想要这样的人生?
社长便是那个在北京生活了八年,三年前回杭州的公众号作者。虽然他在文中写“我一个人住,所以房子不需要很大,我暂时也没有工作,更何况我也不喜欢太热闹的小区”。
可,他光待在家码码字就足够为生了,怎么看都是无病呻吟。
打高级工的,租得起房子。
我说,你来这里,要做好不吃好喝好玩好的准备。随便买几件衣服、吃几顿好的,一个月的工资就嗖嗖嗖没了。何况,你还有那么多别的要负担。不再是大三实习时吃好玩好吃光用光的悠闲心态。
心态不同,到时的杭州,可能就不再是你实习时觉得生活得很舒服的杭州了。
杭州有杭州的好,限于篇幅,我姑且告诉你坏的一面。如何选择,到底还是自己的事。
可能到哪都一样,现实嘛,做好准备,才不至于太过失望。
我呢,一边做着成为高级打工者的梦,一边拼命努力吧。幸好,这一过程我也甚为欢喜。可喜可贺,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