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众说话,我有一个可能一辈子都忘不掉的经历。
在我结婚的当天,我们的风俗要求我们做一个认亲座谈会,新婚夫妇的所有亲戚长辈齐聚一堂,在婚礼主持的带领下,我要向我媳妇介绍我的长辈给她认识(其实都认识,是一种风俗形式),并问声好,这个过程叫认亲,全程有视频跟拍。
双方认亲结束后,婚礼主持突然提议我们两口子当众给父母说几祝福和感谢的话,因为没有提前准备,也没想过有这个环节,我就小声小气的说了几句,草草了事。很快我发现了母亲低落的情绪,一种莫名的失望流露在脸上。
在她看来,那么重要的场合和日子,当着所有亲属的面,我并没有很得体的表示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对长辈的感谢,实在是让她难以接受。
其实我也知道当时应该怎么做才合适,但是没有提前准备,又不具备临场应变能力,更关键的是,我对这种当众说话的场合很怯场,当时是一种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但是母亲的失望还是很深的烙在了我的心里。
吴军老师在得到专栏《硅谷来信》上说
总的来说,中国人在表达和沟通上是弱项,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学会。今天,很难想象缺乏这两种能力的人能够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吴军老师所说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似乎和当众说话怯场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事实上它真正指出了问题之所在。如果我们在美国大街去随机采访年轻人对一件事或者一个观点的看法。
10个人可能有9个人能侃侃而谈,讲述自己的独立观点,这个过程其实真正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快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最终说出来只是一个结果的表达,但会给我们感觉特别能说,其实他们是能很快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才体现出很能说的感觉。
相反在中国进行随机采访,能侃侃而谈的可能不会超过一半,这个区别我认为是两个国家的教育方式所致。我每次经历当众说话的尴尬时,我都认为是我不敢说,其实我是不会说,没有那个临场思考和组织语言的过程。
虽然我们的声音气场是可以通过后天练习变好的,但是所表述的内容靠的是一个人思考方式和知识储备,这是你随机应变的基础。
最终说的对的人都是想明白的人,所以我想要提升自己的当众说话的能力,我就会先从提升个人认知,积累知识入手,而不只是想方设法去公开场合寻找说的机会。
当自己吃了很多说话的亏后,我很疑惑,这种能独立思考且表达观点的能力对一个人是如此重要,但我到结婚时都没有充分的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也不知道如何去提高这方面的技能。
我有这个疑惑是因为我接受了完成的教育,但就好像没有人和我说过表达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当大脑操作系统不断的升级,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时,按我自己的经验,从说的对到敢说是下一个要去突破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