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墨
第二编 光影中的创意写作课
第三课 微电影vs微辩论——《更好的世界》教学叙事
这是一节创意写作课,也是一节口语交际课。
这节课,从电影片段入课。根据剧情引出了“你是否支持安东的做法”的辩论,接着在学生激烈的辩论基础上进行现场采访听课教师及家长,以成人的角度提升理论高度,最后用电影专家任为新老师的观点进行阐论,回归主题。
这节课,,继续开启我的思维:
1 真实语境,真实表达
(1)真实的话题
张老师播放了两个电影片段。
第一个片段:安东的儿子和修车工儿子因玩秋千而发生争执,安东介入两个孩子中,正在调解,修车工不分青红皂白地扇了安东一个巴掌。
第二个片段:安东的孩子愤愤不平,找到了修车工的工作地点。安东带着孩子来修车处,修车工又扇了安东巴掌,安东反而教育孩子说:“他打我是不痛的,是不可怕的。他就那么点本事,他输了。”
影片中的情景在生活中不鲜见,影片与生活融为一体,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时教师出示辩论主题:“你认同并理解父亲安东的做法、说法,还是坚决反对?”
真实的话题,而且具有很强的争辩性,学生乐于表达,乐于动笔。
(2)真实的场景
辩论后,张老师让学生采访现场听课教师,听听老师的观点。
之后,张老师又请三位家长上台,请一位学生,采访家长,倾听他们的观点。
真实的口语交际场景,让学生参与的热情更高。
最后出示了杭州师范大学任为新教授的一段话,使学生的认识,更趋于辩证、合理。
(3)真实的分享
课的结尾,张老师提议:把今天的感受写成一段凝练的话,借助父母的微信,把这个视频分享给更多人。
分享到朋友圈,会拥有更多的读者,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与动力。
2 教给方法,指导过程
(1)组内交流,分享统整
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会用到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时,发言人却不能很好地整合本组的观点,张老师这节课运用的方法,给我很大的启发。
独立思考后,张老师让相同观点的学生,六人为一小组,把如上的概念图发给组长,中间写观点,直接写反对或者支持。同学们先各自把支持或反对的观点说给组内同学听,请一个同学把大家的贴纸粘到贴理由的地方,要发言的同学把理由相近的合并在一起,如果有新的理由就加进去。
这样做,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言时,就不会有大的遗漏。
(2)辩论规则,有序表达
在在辩论环节,张老师首先明确了辩论的原则:台上的同学,每个人只有两次发言的机会,两次发言之后底下的同学可以补充自己的观点。双方发言交替进行,要做到有理有据阐述观点,有礼有节反驳观点。
在辩论中,他又提醒同学们:最好能够针对对方的观点来反驳,这才叫真正的辩论,不要只管自己讲自己的。
(3)现场采访,温馨提示。
在现场采访老师,倾听他们的观点这个环节,张老师先出示了采访提示:礼貌介绍自己;简洁提出问题;及时记录要点;记下老师名字。
到位的方法,保证了过程的有效。这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思考:这个环节,教给学生怎样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