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20 星期二 小雨转阴
自2017.2.21在简书写下第一篇文章至今,整好一周年。如此有意义的日子,不写下点文字,实在是有愧于写作者这个称号。
2017.2.1,父亲去世,我失去了生命的来源,双向性格里外向的一面,选择了关门谢客。除了正常工作外,我基本不与别人交流。此时的我,迫切需要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于是在这一刻遇见了简书。这时的简书,主要是我的乌托邦,偶尔是树洞。为了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求,3月份我日更了一个月。
5月份,我写给父亲悼文系列中的一篇《入殓》,获得了“散文&谈写作”专题“父亲的背影”征文一等奖。一篇普普通通的散文,没想到竟是催泪弹,许多人为之落泪,并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珍惜,让我释然和欣慰。
简书里人多,人多的好处是,快乐可以分享,悲痛也可以分散。人生第一次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入殓》也有了特别的意义,我正慢慢从丧父之痛中走出来,慢慢找到真实的自己,并开始规划长期更文。这时,一句话闪现在我的脑海里——“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2017年儿童节,我组织成立了一个文学社群,力图召集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相互帮扶,一起进步。风风火火的,截止到上个月放假,我们已经走过了八个月,写出了将近四千多篇文章。很多人离开,也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既有悲喜,也有彷徨;既有纠结,也有叹息。凡此种种,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永远不会后悔当了这只领头羊。
与此同时,有些公众号开始上门约稿,文字变现成为现实。我的心态也开始浮躁起来,开始忘了自己有几斤几两。于是,开始谋划成为签约作者,开课授业解惑。往后将近两个月的写作,空前地关注起文章数据来。为了点击率,什么题材都敢写,什么热点都蹭。
7.31,终于凑够了数据,向婚姻育儿主编索取了签约作者申请表,当天就向官方提交了申请。8.3收到反馈,拒签。我安静地把之前写的所有文章都读了一遍,然后默默地删了四十余篇。我十分庆幸被拒签了!
古语云:“德不配位,必有殃灾。”我认为在很多位置上,这句话里的“德”也可以换成“才”。为人师表者,欲予人一瓢,你得先有一缸才行,而我有的尚不足半瓢;授人以渔,你得有钓过千万条鱼的经验才行,而我,连像样的作品都没有一部。有何德何能,跟人谈文论道?不匹配的名利,只会吞噬我的喜好,透支我的热情,偷走我的纯粹。
此事之后,我的写作心态,变得极其平静,更文频率降到每周一篇,一个月基本不会超过五篇,每一篇都尽可能精雕细琢,并把握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则,力求每一篇都能对别人有些用处。彻底把数据抛到了脑后,奇怪的是,数据却十分惊艳。
过年前后,回乡之旅,给了我强烈的时过境迁的触动。我意识到,许多历史和传统,我可能是最后一个见证者了,有义务把它们变成文字储存起来。
谈写作专题编委年前发起一个话题讨论:你会用文字刻录节日么?我的留言是:传统文化应该是写作的主要内容。从某方面来说,也是“抢录”。
没错,就是抢录。作为一个有书写能力的人,记录下这些传统,是一种责任。否则,它们很有可能永远地湮灭在历史长河里了。除去惋惜,我找不到任何其它更合适的词汇了。
母亲在庙里烧了几十年香,我没有去过一次。每次母亲叫我同往,总是被我一句“迷信”怼回去,简单而粗暴。今年我放下架子,和母亲一同前往,收获和感慨都特别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文明源远流长,与这种“执迷和坚信”,是不是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可见,一个合格的写作者,在耕耘非虚构文学的时候,强烈的好奇心、责任心一定不能少,分别心最好不要有。
这一年,写得很开心,但题材确实过于分散,不聚焦。未来会更多尝试主题写作,在更精细的领域进行更深入地思考。一年时间很长,却在弹指一挥间,留下这些拙劣的文字,聊以记录一年来的心路历程。写作是一场马拉松,沉甸甸的成果不一定属于一开始就疯狂加速的人,但一定属于愿意按照适合自己的节奏,有条不紊地奔跑的人。
感谢简书,感谢竹桃苑的所有小伙伴们,感谢简书上所有因文字结缘的人,我们已经相伴走过了一年,未来还有十年、百年,甚至可能流芳千秋。让我们不忘初心,悠然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