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一下听书对于我来说的一些好处吧。
今天感触很深。所以中午利用休息时间,我特意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以语音输入的方式,想一口气把今天的感受写出来。
这两天公司在搞一个为期两天的培训。题目叫做《目标选材》。而我被选为被面试者,今天要进行一轮为期三个小时,由三位面试官轮流面的面试。
面试官分别问到了以前的工作经历、成功案例、目前岗位的一些看法、运营方面的策略、通过大数据所发现的问题以及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还要说出所带来的效果……
虽然说只是一次演练,但是这次的面试却被问到了工作当中的很多细节,以及对工作的一些思考。回忆了一下自己以前的工作经历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可以说这次面试是被挖掘最深的一次。也是我之前没有经历过的一次面试。从面试官的数量、面试时间、被面问题的深度…都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
通过这次面试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改变,包括谈吐、思维逻辑、沟通方试、语速等都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也可以说这次面试的经历是我有史以来最满意的一次。
我想这与近期自己听书有很大的关系。
以前的自己不爱思考。对于不关自己的话题往往是不听、不参与、不沟通…之前的自己,休息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大脑停止思考的状态。即便是在听别人说话,但用不了多长时间,大脑就开始走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
我知道,这是一种专注力的遗失。原来一直以为不爱与人沟通,是一种性格使然。
然而,通过近期自己的改变,我认为不爱与人沟通的人专注力一定不好。因为他听不进别人所说的,更别提跟随着问题去思考,然后与人交流、沟通。他体验不到与人沟通的兴趣,所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不爱说话。从而推断出是性格导致。
其实不然。
之前自己一直的状态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别人眼里,我只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但只有我知道,我是真的无法集中精力去关注一个问题,并随之思考。久而久之我几乎变成了一个不爱思考、不喜欢与人沟通、很孤立的一个人。我总觉得与人沟通对自己来说是一种负担。
近一年以来,我喜欢在上下班途中,通过听的方式学习一些课程。开始听书是在有书APP。
上面这些是在有书订阅的内容。有柔美煽情的抒情文;有增长知识的纯课程文;有各位名家的讲座文;有某项技能的实操文;有当今热点读物的点评文;有原本枯燥无味但经包装后幽默易懂的《用得上的商学课》(此处特别指出是因为真的真的真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很好,更重要的是授课老师是对我有知遇之恩的老领导);还有……
后来偶尔听了一期在喜马拉雅播出的【吴晓波频道】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几乎每天上班路上都会听上两期,近两百期的内容如今已听了三分之二。喜欢吴老师平缓连贯的语句,喜欢吴老师缜密的逻辑思维,更喜欢吴老师讲过的每一期内容。
吴老师不愧是处女座,将处女座注重细节的特征发挥的淋漓尽致,吴老师录制的音频内容从来都没有出现过词句重复的情况,经吴老师口中说出的话永远都是连贯、通顺、语速平稳、频率有序的。这是我一直在模仿与学习的地方。
一档本该索然无味的财经栏目,居然被吴老师讲解的生动有趣,每一期都是一个真实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关键是,听吴老师的节目,需要不停的跟随着节目燃烧脑细胞。否则真的够呛能够听懂。难怪八九零同学将节目的开场白“世界如此喧嚣,真相何其稀少”演绎成“吴老师如此喧嚣,听得懂的何其稀少”啊!
这是在喜马拉雅订阅的课程。陈默老师的【如何做不焦虑的家长】是我和老公一起来听与探讨的;【小象科学课】是我给孩子订阅的,但凡有时间,我都会陪他一起听。
经过近一年的边听边思考,也在不知不觉之间使我养成了动脑的思维模式。
原来是忙完工作,回到家里,甚至会自动屏蔽掉婆婆和老公说的一些家长里短,因为那时的自己不愿再去动脑参与话题并去做一定回应与探讨。那时候会认为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谈话会非常疲劳。只想要大脑一片空白的停止思考。
在单位也不会过多的与同事进行交流。也总是会嫌麻烦,多说一句话还不如多做一件事。总喜欢大脑停顿的感觉,认为那样是一种休息吧。
【用的上的商学课】的开场白为“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料的大脑万里挑一”。大脑要怎样才能有料?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大脑转不动,都要生锈了”。确实,大脑越不用,人就会越迟钝;只有勤思考多动脑,大脑才会越来越好用!
今天的这场“面试”,整整三个小时,自己都处在一种全神贯注下的最佳思考状态,根据自身的职场成长经验,应答如流是必然的。
原来的自己,别说3个小时的全神倾注,就是半个小时专注精力边听边思考也是很难达到的,往往都是听着听着大脑就会飘忽忽的跑到别处休闲自得去了…
今天整整三小时,90%的话都被自己说了。突然发觉自己其实在口语交流方面也是可以有一定潜质的。
当三个面试官一致认为自己很优秀并声称自己为今天的“面霸”时,那种由成就感所带来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从原来的抵触与人沟通,到今天的可以享受沟通所带来的成就与愉悦感,我认为听书是功不可没的。
听书就是听人说话。边听边思考,其实也是一种沟通。一直以为,不爱说话,是归属为性格问题的。其实,爱上说话,也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从而成为别人眼里的“话唠”的。
感谢那些提供高营养课程的音频平台;
感谢那些处在知识付费领域的优秀传播者们;
感谢那个一直在努力,始终没有放弃的自己。
在“面试”过程中,我分享了自己对于现在“中年危机”论的一点心得,着实把自己感动了一把。以至于说到动情处而湿润了双眼。
我说:“现在所谓的中年危机,并不是企业对中年人的一种偏见,其实是中年人本身在这个年龄段普遍充满了惰性,想要追求稳定,又在工作中极少创造业绩。所以才会成为企业裁员的大部分目标。所以才会出现现如今大火的“中年危机”论。企业是不会裁掉能为公司提供价值的任何人的,这与年龄无关。所以,在企业中,无论年龄多大,一直努力为公司创造业绩的人,就是最稳定的人!”
享受思考所带来的“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