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辨

《论语·为政》篇记: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一语出自《诗经》中的《鲁颂·駉》篇,孔子借用这三个字,意在说明《诗经》中所有诗歌的特点可以用书中的这个现成的诗句来概括。

那么“思无邪”三字,到底何意?

徐志刚《论语通译》对译这三个字的句子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问题是,凡好书都“不邪恶”吧,拿这个“大路话”来概括《诗经》,又怎么能显示出它的独特之处呢?

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这样解释“思无邪”的意思:

“或曰,诗有美剌正变,所以劝善而惩恶。则作者三百篇之思,皆归无邪,又能使天下后世之凡有思者同归无邪。又一说,无邪,直义。三百篇之作者,无论其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其言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假,此即所谓诗言志,乃三百篇所同。故孔子举此一言以包盖其大义。诗人性情,千古如照,故学于诗而可以兴观群怨。此说似较前说为得。”

从这段话看来,钱穆先生更认可第二种说法,即“思无邪”之义为“直”。

值得注意的是,按钱穆先生的解读,“思无邪”中“思”并非“思想”之“思”,它是一个无实在意义的语助词,而“无邪”二字则意为“直”。

查阅《顾随讲诗经》一书,发现顾随先生是这样解释“思无邪”的:

说“无邪”是“正”,不如说是“直”,未有直而不诚者,直也就是诚。……诚,虽不正,亦可感人。“月黑杀人地,风高放火天”,此及其不正矣,而不能说它不是诗。何则?诚也。打油诗,人虽极卑视之,但也要加以诗之名,盖诚也,虽则情有不正。夫子曰诗三百“思无邪”,为其诚也。

由此观之,顾随先生与钱穆先生,可谓君子所见略同。他们的看法,很可能受到程颐之说的启发,程颐说:“思无邪者,诚也。”

又,“月黑杀人地,风高放火天”,亦诗也,正为其“直”。很可玩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