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据李唐王族之臣,他们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李渊父亲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绝对的关陇集团领军人物。李渊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皇后独孤氏的亲姐姐,因为姻亲关系,李家深得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信任。
杨广登基后,即便他生性多疑,对这位表兄也多有倚重。613年远征高丽时,杨广让李渊在后方负责督运粮草。三次远征高丽的失利让杨广权威不再,多地爆发农民起义,大隋王朝已经岌岌可危。617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杨广原是望他扼守北门,却不曾想李渊杀死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于晋阳。带领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南下,顺利攻取长安。
杨广手中保命的盾牌一下子变成了夺命的长矛。
杨广没死之前,李渊好歹顾及些脸面,他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年号义宁,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杨广被杀之后,他马上逼隋恭帝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年号武德。隋唐两个政权就这样顺利地在关陇集团内部完成了交接。
02
历史面前,不论对错。
我们要清楚李氏接手以后华夏大地的基本面貌,这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晰的认知初唐百年的历史背景。
当时的唐朝可以说是内外交困,北境受到强大东突厥的威胁,国内则军阀割据一片混乱。西北金城有薛举、薛仁杲父子;河西走廊由李轨占据;刘武周、宋金刚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占领太原,留守大本营的李元吉和裴寂败逃;河北地区夏王窦建德已盘桓日久势力雄厚,后联络洛阳王世充联合抗唐,更是成为新建大唐政权的心腹大患;南方的江陵地区则被梁宣帝曾孙萧铣割据。
幸好李渊儿子多,而且几个儿子都很能干。尤其是次子李世民有勇有谋,实则是李渊集团成功建立大唐政权的主心骨,四子李元吉呢,英勇善战,也是开疆拓土的一把利斧。上阵父子兵,李渊集团内部上下团结一心,经过7年的东征西战,最终于公元624年消灭江南的辅公祏势力,真正的统一了天下。
不过动荡并未结束,皇权内部的归属也还未理顺。直到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如愿以偿夺取大位,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身死名裂,一切才算尘埃落定,大唐王朝自此开启了它的王者进阶之路。
03
当王朝内部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的诗人们都在干嘛?
还能干嘛,都在边上战战兢兢地看着“神仙打架”。
从隋朝末年开启的政局动荡,到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差不多近二十年的浩劫,隋文帝苦心经营的大好局面再一次遭受重创。我们来看一组民生数据:隋炀帝大业5年既公元609年的时候全国的户数达到了890万,人口高达4600多万。李氏接手后励精图治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到755年,全国的户数也才将将906万户,差不多经过100余年的建设才算是勉勉强强恢复到隋朝的鼎盛时期。
被军乱破坏的社会秩序亟需重建,重创的民生需要重启,还有西北的突厥人时不时的要来刷一下存在感。李世民和他的贤臣们真的很忙,根本没有太多的心思风花雪月。而且李世民这个人非常务实,他对历史有一种天生的乐天主义,并且寄以从历史出发来开创更为有利的现实和未来。
所以这个时期整个唐王朝的笔杆子们都在忙着修撰历史。
贞观一朝共修成了八部正史,分别为《北齐书》、《周书》、《梁书》、《陈书》、《隋书》、《晋书》、《南史》、《北史》。除《南史》、《北史》是李延寿父子私家所撰,其余六部都是由李世民下诏官修的。
04
当然,这一时期也并非全然是诗歌的真空时期。李世民也号称雅好文学,他自己有100余首诗作留世,远超同时期的大部分诗人。
和魏晋南北朝那些雅好文学的帝王一样,唐太宗周围也形成了一个不甚张扬的文学集团,也就是他的文学侍从团队。其成员包括杨师道、李德林之子李百药,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北堂书钞》的编撰者著名书法家虞世南,历仕陈朝和隋朝的南人褚亮,以及著名书法家褚遂良(褚亮之子),还有许善心之子许敬宗。
尽管李世民试图从个人品德入手以彰显他和隋炀帝完全不同的治理理念,他一力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位仁爱节制的儒家明君。但从本质上来说,他同杨广一样深受南朝宫廷文化的吸引,只不过他将备受谴责的南朝风流和政治议程结合的更有策略而已。
他们从事文学活动照样在宫廷之中进行,并且这些作品都被完整的保留下来。这些作品措辞典雅,对仗工整,但是缺乏个性,无非都是一些歌功颂德的无聊之作。
如“肆夏喧金奏,重润响朱弦”(虞世南《奉和献岁宴宫臣》);“充庭富礼乐,高宴齿簪缨”(李百药《奉和正日临朝应诏》);“百灵滋景祚,万玉庆惟新”(许敬宗《奉和元日应制》)。
这些诗作就像那些描摹人间富贵的工笔画一般,看着辞瞻华丽,然而你却始终不能明白他们到底要表达什么,那些个或清新或婉约或雅致或华丽的词语,被人精心配伍却面目全非。
可能是某日瑞雪初降,李世民感应到了瑞雪兆丰年的吉庆,圣心大悦令随侍的上官仪赋诗一首,在这首《咏雪应诏》诗里,上官大人有云“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飘素迎歌上,翻光向舞移“,愣是将冰冷雪花写得如樱花一般曼妙。
05
当然,文学侍从们也并非浪得虚名,学养深厚的他们在不经意间亦会做回真实的自己。就像虞世南一首《蝉》流传千古,他以简练传神的五言巧喻鸣蝉的高洁傲世,其中或许也可一窥这位韬光养晦的一代名臣之些许真性情。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说身居高枝之上,就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面唯一的南臣,虞世南以博学多能,高洁耿介立世。他还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书家,一笔字写得外柔内刚深得二王精髓,这看似没有棱角的圆融冲和里,又隐藏了多少屈辱和抱负?
还有那个李百药,在众多文学侍从里他的作品奉和的痕迹最浅,个人色彩最为浓郁。李的作品中多有怀古、游兴、赠别、述志等诗,只有部分奉和应制之作。虽然诗作整体质量不高,但总算是颓靡诗坛的一小股清流。
《晚渡江津》 李百药
寂寂江山晚, 苍苍原野暮。
秋气怀易悲, 长波淼难溯。
索索风叶下, 离离早鸿度。
丘壑列夕阴, 葭菼凝寒雾。
日落亭皋远, 独此怀归慕。
06
作为日理万机的人间帝王,李世民的创作热情着实可敬。正如其强悍的上位者作风,李世民的作品也展示出了强烈的个人特色。不过与杨广不同的是,他的作品所主张的诗意更多的是来自帝王而非个人,因而同样无趣。
以他的名作《帝京篇》为例,诗作里大多都是“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的雄壮之语,偶尔也会有“长烟散初碧,皎月澄轻素”的轻灵之句,看起来还像那么回事。但不知为何,却始终不如他的“观音婢”,也就是长孙皇后那句“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轻柳学身轻”读来有滋味。
也是,毫不容易走上了人生的巅峰,怎么也得让人家嘚瑟一下。
《帝京篇》其一 李世民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宇文所安说李世民:他是如此投入地扮演帝王的角色,以至于作为个人,他消失在他的角色之中。
可谓一语中的。
这不仅是李世民的特点,也是李世民时期宫廷诗人们的集体意志,每个人都在尽力地扮演着诗人的角色,反而都忘了诗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