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lex
问一个问题:如果若干年之后你有了孩子,但ta在心理、生理或者外表上跟别的孩子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比如外貌奇特、智力欠缺、自闭抑郁,你还会尽自己所能抚养ta成长吗?
有一对夫妇生了一个智力欠缺的孩子,一直养着,这个孩子直到八岁都还不怎么会说话,逢人就喊“爸爸妈妈弟弟”,三个他最亲的亲人。就像很多智力欠缺的孩子,他的诸多行为比如不脱裤子就大小便、乱喊乱叫,都让人十分不解,当然更难以忍受。
在他八岁的那一天,父母带着他上了一辆火车,在火车发车前父母下车了,然后鸣笛声响起,火车呜咽着跑向远方,“他“也没了音讯。
这件事就发生在我家乡,想来距今应该得有二十年了。”他“比我稍大几岁,我们两在这个世界有交集时间段里我才刚刚出生,因此对他没什么印象。这些事是我的家人后来告诉我的,可即使只是在别人不经意的口气和语言下说出来,”他“都给我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印象。
《奇迹男孩》的故事跟这完全相反,为了帮助外貌奇特的孩子融入社会,母亲放弃了硕士学位在家一直带孩子,并充当家庭教师至五年级;父亲逗比的言行下藏着一颗深爱儿子的心;姐姐同样经历着青春的苦恼,可她依旧对弟弟保持着善意。
片尾奥吉带上学校奖章的时候,他接受全校师生家长的掌声,就像五十年前美国开始接受黑人一样,长相奇特的奥吉在电影中也被接受了。
《奇迹男孩》作为电影,里面还是有很多戏剧化的片段,比如分得那么清楚的好小孩和坏小孩,比如开了挂的奥吉的智力,比如好小孩战胜了坏小孩。《奇迹男孩》就像是一篇美好的童话,尽力保持着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可它终究只是童话,让我们向往,却不能成为实际生活的准则。
有一部纪录片叫《远山远处》(英文名”the horse boy“), 大概内容是一对夫妇生了一个自闭症的孩子,他们为孩子采取了诸多现代治疗方法,无一奏效。后来他们把孩子带去了外蒙古,寻找草原上的萨满(类似于祭司那种人物),希望通过超现实的方法治疗孩子。最后孩子被治好了吗?片子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他的父母在经历了数年的现代治疗和数月的蒙古之行后似乎变得更加通透了,正如他母亲所言”不论他是否被治疗好了,也不论他能不能变得跟正常孩子一样,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不再想着去改变他,而是拥抱他的独特和古怪,我爱他。“
不想着去改变,而试着去拥抱独特、差异、多元。
尽管我的生活经历撑不起对这句话的理解,可我还是很喜欢这句话。不管这句话在现实世界的执行中会是多么的艰难,我依然会在这些文字中看到自己注视的双眼。
回到前面讲的那个故事,我并不想去责备谁。面对一个智力欠缺的孩子,所有的亲情都会被不可理喻的行为所磨灭,在日日夜夜的折磨和纠结中,随着孩子年纪渐长,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总会不期而至。
再回到前面那个问题,如果我真地碰到这样的事,在孩子出生以后我会尽可能地帮助他成长,帮他获取这个世界的承认,这会需要额外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如果某一天我意识到以我的经济能力和知识水平无法帮助他在这个世界获取作为生命的尊严时,或许我也会放弃,我也会在站台看着火车呜咽地跑向远方,而在之后的夜里泪湿被衾,渴望那个面孔走进我的梦里。
可既然要放弃,那前面为什么要坚持呢?或者说既然看不到希望和结果,为什么要坚持呢?
我不知道,我也一直在寻找答案。在中学时期,我认为这些答案是可以用语言说清楚的,所以我拼命的写文章说服自己,追求通透,追求顿悟。可直到现在,我还是没有答案。
如今我认为很多事情去坚持了才知道答案,可是不知道答案往往又很难坚持下去,这是一个悖论,我解不开这个死结。
我之前说:坚持早睡早起,坚持锻炼,坚持少玩手机,多看书,多出去走走,学会做出计划,认真对待眼前的工作。这些行为习惯,不是因为我有了什么远大的目标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只有坚持这些,我的生命才有底色,我才能有信心去面对生活,我那无处安放的骄傲才有了寄托。
是的,我在为了坚持而坚持。听起来很苦逼,确实,跟自己打交道很无奈,对错也好,高兴痛苦也罢,全在心里,需要自己慢慢去咀嚼消化。但就在这些过程中,我看过清晨的校园,释怀的笑脸,从额头留下的汗滴,还有翻动的书页和笔下的文字。
在某个时间点,单单这些具象的外在就足够感染我了。一如此刻,透过宿舍的落地窗,我看到雪花飞扬,披上白色的校园格外动人。
”你很美“,我微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