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小学时,还未实行双休制,一直是上6天学放一天假,但每学期会有一个农忙假,而且时间还不短,一放就是7-12天,根据老师们家里农活多少来定。我们都很喜欢农忙假,一是没有作业,二是野的时间比较长。我们放假就是给家里打打下手,做饭、洗衣服、打猪草,往坡里送水送饭......
我们老家那里在种柑橘前,主要的经济作物就是桐籽跟木籽这两种用来榨油的农作物,记得在学校每年组织的勤工俭学中,我们除了采“茵陈蒿”,找蜈蚣,捡玻璃瓶子外,就是在桐子树跟木籽树下捡落在地上的零星的桐木籽卖。卖的钱自己可以支配,那时身上有张1角钱的纸币就感觉很有钱了。
最近几年回村时,经常看到桐子树跟木籽树上挂的籽都没有人采了,直接干死在树上了。一是因为发展柑橘,这些产业链都断了,二是父辈们都老了,其实在树上下木籽是一项风险比较高的农活,因为木籽树比较高大,有的有三层楼那么高。小时候经常听说村里的谁谁谁在下木籽时从树上掉下来了。不光是这些,现在农村里的板栗、核桃、柿子在树上熟了,经常也没有人收,只能在树上自生自灭。
那时放假时我们还经常需要做的事就是放牛,因为村里那时还种水稻,所以都养牛,只不过都是几户众筹养一条牛,用的时候轮流用,放牛的时候也是轮流放。这几户之间的关系叫“牛割户”,相当于牛的股东。但在农忙时偶尔也有“牛割户”为了争谁先用牛耕田而吵架打架的,以前的农村人是不讲规则只讲狠的。有争牛的,也有争父母的,只不过是争着不养父母。以前的父辈一般都是兄弟姐妹好几个,在赡养父母的关系跟这种“牛割户”的关系差不多,也是排班制,对父母不孝的子女经常也为多一天或少一天,或者父母跟着谁时做事做得多或少而发生矛盾。
最喜欢的假期还是暑假了,不光是假期长,还有就是暑假时还有一些特殊的记忆。比如吃冰棍、吃西瓜、一屋子人围着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看《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薅草那段时间用已有“蛤喇”味的腊肉炒土广椒真好吃,锅里煮的南瓜坨坨,虽然只放了点盐,但从锅盖里冒出来的气味真香.....那时的暑假作业也不多,就一本语文、一本数学,也不算什么负担,所以那时的暑假有太多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