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战友的分享,我惊异于思维的差异之大。聪明人都是清单控而自己对于清单的觉知始于流程和会议准备检查。
清单居然可以分为生活清单、购物清单、证件清单、帐号密码清单、家务清单、家庭清单;社交清单、老熟人清单、拒绝清单、情绪清单;日程清单、睡前清单、早起清单,假期清单、出差物品清单、无用品清单、孩子病历清单、问题清单、会议清单等等不一而足,一切都可以用清单来管理!
清单式管理可以细化和量化自己的思维。比如情绪清单,可以写下对自己有压力的事情,通过分解、排程来梳理哪些可以不做,哪些必须做,然后着手做压力最大的事,实际就是吃青蛙理论,通过GTD方法来解决压力和情绪,清空大脑,让大脑做思考的高级工作而不是作为硬盘使用,因为大脑是CPU。会议清单可以分为会前清单、会中清单、会后清单。why,为什么开会,开会的目的,是不是可以不开会?who,谁必须要参会,如果他不来就不能开会?when,什么时间开会?谁负责通知会议,谁负责会议议程?议题是否需要发给大家?会议所需电子设备、对于手机的管理(养鸡场、停机坪),谁负责记录?形成会议检查清单实际就是流程化思维的一种,重复的事情通过“清单体”来检查以免遗漏,最近可以通过会议总结做一份会议清单。包括事前准备、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目前最需要自己做好的是事后总结,避免一切从头开始、没有经验积累、重新思考、出现漏洞。
哪些事可以列清单,哪些事不需要列清单。清单思维有时候对应模板思维、有时候对应流程思维,清单就是模板,清单就是流程。是不是会太僵化、太程式化,灵活性、意外性表现的是创造性,清单太多会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清单会不会因为固化而产生路径依赖,没有创新和变化。今年很多单位的工作报告里充满了新时代、新征程、新变化等,如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还是通过总结提炼的“新”,因为每年都会是新的一年万象更新,新年都有新气象,而从轮回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在轮回中重复,甚至是重复着父母的故事。规律和周期性也表现为周而复始的重复,而如何做到每次在下一个轮回或周期中有增长倒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