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头条上看到了券商中国的《上了名校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其实是家庭和视野的较量》。看得我踌躇满志,还拉着儿子一起看,心中酝酿了无数个怎么把儿子打造成学习强人的伟大计划。
上午出去办事,公交车上偶遇了邻居和她的小女儿。我和她不算熟悉,就是见了面能聊几句的交情。
我问她看起来五六岁的女儿为什么没有去幼儿园,她说女儿放春假了。
我愕然,这是什么层次的学校?还有好怪异的春假?
她讲起来她们家里的近况:
小女儿从小区幼儿园转去山里上了;大女儿小学四年级,也从城里的公立小学转到山里小学了。家里的开了十几年婴儿游泳馆正在转让,她们很快要搬家了,要去山里住。
她家住两百多平米的房子,十年前就买了沃尔沃的越野车,在二胎开放前就生了老二,怎么看也应该算是有钱人了。
我就多问了一句:在山里买了别墅?
她说不是,是租的村子里的房子。
我就更好奇了,接着问她:你们这是要归隐山林啊?
她笑着说不是,都是为了孩子,为了让孩子能走着路上学,能多睡一会儿。
我本来还想问问她是两个孩子上的是私立学校,还是村子里的学校,结果她下车了。
不管怎样,能看出每个人的教育理念都是不一样的。
突然想起来很久以前读到的刘墉的一本书,名字忘了。大概是讲了他儿子的故事,他的儿子读高中时,故意选择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学校,每天很辛苦地在家和学校之间奔波,就是为了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
每个人的教育理念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每个人认为的好不同,所以采取的方式也不同。最重要的是,家长的能力不同,孩子的能力也不同,所以孩子以后的发展才会千差万别。
前几天,一个北京的朋友说,有些中学生就开始在大学的实验室里跟着教授们做项目了,有些中学生经常日本美国的跑着参加各种世界性的比赛。
我曾经迷茫过,小孩子非要做大孩子的工作,等长成大孩子了,他做什么呢?
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给了我答案,等他们变成大孩子,他们做了成人的工作。他们可以在大学创业,或者工作短短几年就创业,他们可以年纪轻轻就身价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早早地实现了财务自由。他们还没有成为中年人,就可以退休了。
我们总觉得孩子小小年纪拼命学习不好,太累,却没有想五六十岁甚至更大,为了生活不得不起早贪黑地拼命,更是一种太累吗?只是这种太累,在生活的重压下变得不值一提。
以前,我也认为让孩子超前学习是没有意义的。现在看,孩子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与其无所事事地玩,不如超前学习。越小的孩子,记忆里越好,学习能力越强,为什么要让他们在电视、电脑、手机前虚度光阴呢?
有些孩子天生刻苦,有些孩子天资聪颖,有些孩子头脑灵活,有些孩子能言善辩,有些孩子勤于思考,有些孩子身体灵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如果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长,适时地引导,让孩子既可以享受童年的乐趣,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学习;既没有在沉闷压力地环境下地挣扎,又愉悦地获得了自身良好的成长。同时,如果家长再培养孩子保持本心、爱上学习、有毅力、愿意动脑想办法。根据孩子的特质,让孩子自发自愿的努力,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吧。
学习之路,本就是痛苦的过程;教育的路,本就充满荆棘。
怎么可以让孩子学习而不叛逆?怎么可以让孩子努力而不反感?怎么可以让孩子优秀而不孤独?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孩子不同,每个家长需要采取的方法也不同。
有这么一则故事:
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大学时代,参加学生会竞选,为了当选,他选择以10块钱一顿饭的成本,跟16个系的学生会主席“沟通”,将投票给他。最终,以绝对优势当选学生会主席。
不过,这160块的竞选成本,其实都是借来的,这笔债务,对当时的江南春来说,是一笔巨款,为了还清这笔钱,江南春只好去广告公司做兼职。
十年后,江南春创立了分众传媒,就是电梯里最常出现的那个广告公司。
90年代初的华东师范大学,只有成绩很突出的孩子才能考上,能竞争校级学生会主席,江南春的个人能力必定很强。
培养孩子,既要管好学习,又不能让孩子死读书,读死书。
灵活的脑子和优秀的成绩,一样的重要。
每个家长,都应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情况,拟出最好的方案,最大限度地成全孩子的未来。
曾经听过最多的话“小孩子应该多玩”,突然觉得是眼界和视野狭窄的人对自己最好的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