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将依恋模式分为:
A安全依恋
B不安全依恋(反抗)
C不安全依恋(回避)
B、C之前是一个消极递进发展关系。在孩子没有自理能力前,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满足,这是安全感的地基。这个地基打牢了,最初对人的信任感就建立起来。而一些孩子的安全感一再被父母以各种无意识的行为和语言剥夺时,孩子会由一开始的反抗(发现无效)——失望——绝望。不再信任(回避漠视)。
所以,被父母忽略的孩子(解读为自己不配得、不值得爱)。比被暴力的孩子(解读为打是一种表达)更加面临困境。因为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强,解读能力却很弱。最严重的是,孩子在成年后如果没有觉知和觉察,这种不配得感会伴随他(她),影响一生的亲密关系。
建立安全依恋至关重要,所有良性的社会关系都是安全依恋。成年人的世界里——你在,我很喜悦;不在,我也活好。彼此支持而又各自独立,这是优质的人际关系。而培养孩子却远远不是那么简单,脚手架理论,在孩子没有能力(能力不足)前我们需要“搭把手”,思维、行为、语言跟随他前行。当他能力具足的时候,植根于潜意识的信念依然跟随他,身体、行为可以撤离。因为爱,是一个动词。不以空间、时间为转移。
感想:
1.花时间陪伴≠有质量陪伴
2.一个人的行为≠一个人的全部
3.教育≠静待花开,教育是一场得体的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