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需要爬过一座大桥。
桥边树木几株,从冒新芽、添繁叶、簇蓓蕾到开艳花、结硕果,再到枝叶凋零、光秃秃树干独立,眼见着一个个轮回,便也一年年过去。
都说随着年岁的增长,会觉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快。于是,走过青春年少,便直接奔入了三十而立的慌张。周围越来越多的同龄人开始低头反思、发出感慨,主题也无非那几个“子”,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孩子位子。
初见大K,在舞台上自信从容、娓娓道来,脑海中瞬间跳出了一个短语:如向日葵一般向着阳光的女子。2016年的末尾,同为单身狗的大K对我说,身边的人都在努力,有的找到了另一半、买了房子,有的认真学英语、提升自己,有的换了工作、充满干劲,而反身自观,感觉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做。她的语气带着焦虑甚至生出几分烦躁。
和小鱼聊微信。一向开朗热情的小鱼说,她去看牙齿,看到电脑屏幕上显示的“27周岁”,顿时好难过。她羡慕姐姐辈的我们有了固定脾性、生活见解,而自己还在飘忽不定中寻找自我。第二天早上打开微信,看到她在群里说下载了一个APP,如果按照80岁的寿命计算,自己的人生已经走过了33%。透过屏幕,竟然也能感到彼端传来的紧张感。
和初中闺蜜J小聚,走了走拆迁预备役的舟山东路。一路走,一路回忆共同走在舟山东路的日子:第一次是她刚决定离杭返乡、我则是工作前的体检。初生牛犊不怕虎,两个小姑娘挤在小破旅馆里便也住了一夜。此时此刻,在城中村改造的大潮中,我们只在风中比划出了那栋破楼的大致位置。其时其境,谁又会想到那也算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走出不一样的人生轨迹;第二次,她已找到对的人组建家庭;第三次是一年前,她已生了乖巧的宝贝。我笑着对她说,她一直都在改变,而我,始终原地踏步。不知是安慰亦或真言,J说,每天如此重复循环、淡而无味,这就是生活。深知平淡是真,但面对人生真相时,也会有一张无奈的脸。
许久不联系的D突然问我,当年是如何准备高口。D说,自己除了赚钱,什么都不会,周围的人也无法理解自己。她说自己关闭了朋友圈,因为一切都没意义;想重新学英语,作为兴趣爱好,增加点正能量。一句句话语抛来,掷地有声,仿佛看到了她满脸的苦恼和沮丧。
身边的朋友,在工作上,有初出茅庐奋勇厮杀职场的,有放弃安稳重新择业、做出一番成绩的,有参加遴选、屡战屡败却不言放弃的,也有因竞岗失败而心灰意冷的,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的;在感情上,有苦恼于单身、害怕年老色衰的,有历经种种、相敬如宾的,有打定主意、孤身宅到底的,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更多的则是结婚生子,有序完成了人生每一个命题的;在生活状态上,有努力健身、调整膳食,提前进入预防重大疾病期的,有倾尽心力培养下一代的,有全部心思都在工作、人生价值全在升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选择和标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我们都需要牛奶面包,也不想放弃诗和远方。
然而,不论当下的状态是如何,不论是否完成了不同阶段的不同使命,不论按照世俗的标准可谓成绩斐然亦或碌碌无成,80后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安、困惑甚至惶恐。其一是年龄的焦虑。从“1988年的中年女子”到赵雷自称“34岁老来得子”,80后们仿佛突然“早更”,提前进入了中年危机期。每天醒来就开始被时间追赶,时间老人的鞭子抽打着我们向前奔跑。虽然“慢生活”的口号盛极一时,对这一生活方式的提倡却也如流星般转瞬而逝。所谓的“慢生活”只不过是时不时将你从现实世界中抽离,短暂地逃离需要比较、需要时刻警备的真实,在自己编织的“慢”世界里喘息下、歇口气,然后继续面对伴随着年龄增长,身体走下坡路、职场家庭要兼顾的困境,继续战斗,继续杀敌。其二是比较的标准。社会学的第一课就告诉我们,人是社会化的产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活在充满“别人”的世界里,我们时刻与别人进行比较,从面包牛奶到诗和远方,无一不构成比较的层面。网络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窥视”他人生活的机会,却也加重了内心的失衡。
在年龄和比较的双重压力下,我们好像不会爱了,在害怕中活出了更“着急”的景象。坐着火箭飙升的房价,节节攀升的房市限购,挡不住“抢房”大军,因为别人在买、我怕没房;花样繁多的培训项目,鱼龙混杂的辅导机构,挡不住心焦的家长,因为别人家孩子在学、怕跟不上。未来的不确定性,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悬在我们的脑袋上方。然而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许,才让我们如此努力,也如此焦躁不安。在时代面前,我们如此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我们的爱与怕,都只是一代人或一个年代的缩影。我们的声音,终将淹没在现实世界的喧嚣里;我们的身影,终将消逝在世俗生活的夹缝里。我们的爱与怕,也将如影子般终生相随,伴着我们度过剩下的每一天。
想起何炅在《奇葩大会》中对颇有争议的冉高鸣所说的那段话,“在你的表达当中,包括在你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当中,我看到了一种特别只争朝夕的慌乱感,你把一个特别正能量的有抱负的紧迫感,表达成了一个哀怨的慌乱感。”其实坐在电视机前的你我,谁人又不曾体味过冉高鸣的心境呢?郁闷、“蛋定”、不会爱、打鸡血,等等,便是这种心境的社会文化写照。不论是时代造就,亦或个人造成,当生活重压与社会考量纷繁而至,当焦虑不安取代了深切的爱,我们也就忘记了出发的目的和努力的初衷,也就变成了只会奔跑、不会思考的机器了。所幸机智如何炅,举起了通关牌,“你表现出来对这两年特别的不满,好像如果马老师现在不收下你,就真的辜负了你这两年。”莫名感动和共鸣。透过冉戏谑的抱怨,我们探寻到了焦虑的本质和根源,看到了冉高鸣身上所带有的一代人的特征。尽管一路艰辛甚或负能量爆棚,但谁又能否认,他有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且维持了努力找到自己、证明自己的姿态呢?
上班路上要爬过的桥,开心时阳光普照,如同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郁闷时阴雨绵绵,恰似人生漫漫长路中不堪忍受的种种重负。心所动,情所至。吐槽生活、抱怨黑暗,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寻找榜样、打打鸡血,也是偶尔为之、亦无不可的事情。然而,在晦暗的路上,点亮心灵之光,呵护内心善良,在困惑和摇摆中保持前行,却只能由爱来滋养。
尾 声
Y曾将我比作南方园林——精致而小气。因故一直想写有思考、有关怀的文,做一个大气的女子。结果发现还是囿于自我抒发的“小气”。然回到写文初衷,与其说是做一次深度思考,不如说是答朋友问。也算是人生低潮阶段的思考和自勉。也希望能给同样困惑的朋友带来一点点能量。愿我们与自己和解,和世界温暖相拥。
PS:本文的主标题和副标题分别借鉴很喜欢的两位作家。做一个有思想、有意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