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这个地方,根据窑洞的分类,有接口窑、有背靠土山的窑,还有什么都不挨的窑(当地叫四明窑)。
接口窑是在原来土质窑口的基础上,为了安全起见,在最外面用石头加砌了一圈石质窑口,进深有长有短,长的有一两米,短的只有一圈块石的厚度;所以在漏出山体的部分比较小,在处理上主要是内高外地,利于排水就行;
背靠山体窑洞是接口窑的一种延伸,由于接口窑内部的绝大部分空间是在黄土里,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卫生问题,以及虫害问题,所以就发展出背靠山体的石质窑洞;这种窑洞暴露在外的屋顶面积就相对于接口窑大很多,在屋顶形式上属于单面坡屋面,也是里高外低;
“四明窑”修建在里山体远的地方,在修建成本上相对于前两种都贵一下,贵在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上,以及屋面的维护上;“四明窑”的屋面处理主要根据它的排水走向,屋面的排水走向主要依据窑洞周围道路的规划;
在当地农村,雨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主要依靠地表面;在雨水季节,都会顺着每户之间的小路排出,汇集到大路上,然后再从大路上留到附近的河沟里,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当地政府给主路铺设了下水管道,雨水就从下水管道排入附近的河沟;在这些经常走水的小巷道,人们为下雨天出行方便,为了方便雨水顺利排出,会在原来土路的基础上铺设片石,有的平铺,有的竖插;平铺的片石路多出现在坡度较小的路面上,竖插的片石路多出现在坡度较大的路面上,由于路面较为粗糙,下雨天和下雪天起到防滑作用;如果从正面看这些小路,会发现这种石片路会中间低两边高,作用也是方便排水;
修缮窑洞屋顶其实就是在解决屋面排水问题,更具体点就是解决土质屋面排水的问题。
以我最近两年的观察,不管是本地老百姓还是我们早期的施工队,在处理这个问题使用着一种较为传统的方法:灰土夯实+找坡度;
这种修缮方法的好处是:保证窑洞的冬暖夏凉;
能够使窑洞冬暖夏凉的原因就在屋顶这层覆土上,这层覆图保存了一定的水分,这些水分就是调节温度的控制器;夏天水分的蒸腾带走多余的热量,冬天凝结的水分隔绝了室外-20的空气,就是这样,窑洞内部的温度才能得以保证。
但是我们现在的做法是:防水卷材+混凝土;
当混凝土被晒到40度以上的高温的时候,下面土壤中的水分无法蒸腾,冬季中午暖洋洋的太阳无法穿过混凝土给下面的冻土带去温度,从而到时原来传热的窑拱顶部现在变成吸热的“寒窑”;
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传统的让步是必然的,在求快的心里状态下,求真也显更加可贵;
在矛盾中寻找办法,在办法中取得平衡,一个待在工地的人所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