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想,认识玖七已经快两个月了吧。之前因为一些社团的工作,我们在线上有过联系,共事的过程中觉得挺投缘的,竟渐渐成为了比较亲密的网友。
可遗憾的是,因为我们一个在天健,一个在休闲,所以一直没机会见上一面。
昨天刚好去天健有点事,忙完之后时间还早,我就约玖七出来见个面。巧的是,她刚好那天下午也没有课,顺理成章,我们就在一家奶茶店碰头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数人周三下午都挺忙的,原本人气挺旺的奶茶店,那天下午竟意外地只有我们两个客人。互相打了招呼后,我们俩陷入了奇怪的氛围中,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每次对话不超过五句。大多数时候,我们都默默喝着手里的奶茶。过了差不多二十分钟,玖七出去接了个电话,回来之后不3走了。“嗯,好的,没事”
那天快熄灯的时候玖七给我发了一条消息:“大可,你和网上的你有点不一样。”“哈哈哈,是吗,哪不一样了?”我等了一下,那边才发来消息:“就觉得网上的你挺沙雕的,现实的你有点高冷。”
我高冷吗?我问自己。
说句实话,我一直觉得我内心深处是个逗比。
不过,是在网上逗比而已。
其实之前也有人说过类似的话,说现实里的我和网上的我一点也不一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所谓的“人设崩塌”。
我记得我当时感到很羞愧,感觉像是被人揭掉了遮挡自己的面具。
但羞愧之余,更多的,是委屈。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人前要得体,要大方,就算生气难过也要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以前在家还好,回了家还可以冲父母撒撒娇,甚至发发脾气吐槽抱怨。现在上大学了,突然觉得自己也该长大了,父母也要拥有自己的生活,所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和父母交流也变得小心翼翼,客客气气。记得之前记读书笔记的时候写过这么一句话: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小的时候还觉得这话挺酸溜溜的,现在,却突然觉得有点感同身受了。
我很清楚,大多数时候,我并不是我自己。大多数时候,我是父母眼中的女儿,是老师眼中的学生,是舍友眼里的舍友,是同学眼里的班长。在不同的场合,我需要,且不得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这是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但说句实话,我挺累的。
一直活的正儿八经的,真的很累。
很多时候我都想直接拒绝那些无聊的聚餐,很多时候我都想一把掐断催我写稿的电话,很多时候我都想把手机扔进润溪湖,让那些烦人的事和手机一起,被湖水一点一点吞噬,最后消失。我想跑,想跳,我想在商业街肆无忌惮地大笑,在自习室和朋友高谈阔论,在寝室放声大哭…
可生活不是一句“我想”就可以了。
在我想的时候,我还得考虑到聚餐是社团成员的好意,催稿电话是编辑的责任,手机里有很多未读的邮件,商业街、自习室和寝室是公共场合…我要顾忌很多很多。
我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人设。我没得选择。
但我不想丢了真正的自己。
而网络是一个储存自己的理想之地。
网上别人对我的认知除了一长串乱七八糟的ID以外,别无其他。在微博上,在朋友圈,在空间,我可以随意地设置自己的动态权限,我可以把我想呈现的自己呈现给我信任的人,我可以少顾忌一点别人的眼光,我可以尽情地逗比,也可以文艺,不管反差多大,也不会有人说啥。我可以随意浏览我喜欢的视频,发表自己的言论,只要在道德和法律的范围内,只要不会伤害到别人。
也许会有人说,为什么要沉迷在虚拟的世界呢?面对现实不好吗?
也许这对你来说很简单,但对我来说,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我并不是沉溺在虚拟的世界里。我只是在那个世界里停一停,休息一下。我在那里放飞一下自己,解脱一下自己,偶尔做一个什么都不用管的闲人,在蓄积了足够的元气后以一种自信的姿态再度面对现实的琐事,再度去拥抱充满着小确幸的生活,再度拾起对平平淡淡日子的兴趣和希望。
的确,为了促进社会发展,为了让人类更好地生活,我们的确要时时刻刻提倡面对现实,反对沉迷网络。
但是,我们是人,这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事实。人是动物,人不是机器,人会累,会痛,会感到力不从心,会偶尔厌烦自己喜欢的事。所以我需要有一个地方卸下脸上的妆容,褪下美丽的华服,回归到那个不是那么惹人喜欢,甚至讨人嫌弃的自己。
我可以做回我自己,我有错吗?
我觉得我没有错,我没有伤害别人,没有犯法,没有违反社会道德,我仅仅是放飞了自我,做回了自己,难道就因为我没有活成别人所期待、所设想的那样,我就错了吗?
不,我没错。
是的,我没错。
既然没有错,那就继续吧。
我没必要因为别人觉得我“人设崩塌”就感到难过,因为崩塌的别人眼里的我,绝不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在那个虚拟的异世界中,在这现实的生活中。
只要是我呈现的,不管反差有多大,都是我。
我就是我,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口味而活。
这么一想,我突然感到如释重负。
第二天,我把自己的签名改成了:和异世界的自己相拥。发了一条说说,配了一个熊猫头的沙雕表情。
不一会儿,手机传来提示音,玖七在那条说说下点了赞。
看来,
也不是所有人都否定我线上线下的反差。
那我又何必自我否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