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镜头下的龙脊梯田色彩斑斓、错落有致,连绵蔓延,让我们久居城市的人所向往。不仅是对这一奇观的向往,更是对那种枯藤老树昏鸦,犬守户鸡司晨生活的向往。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龙胜。龙脊梯田是这里龙脊山上的梯田,固而得名。有梯田必有人家,山脚下错落着几十户人家。竹房子大多很破旧,多是两层。导游说之前两层楼的一层是用来养猪的,二层住人。人猪同住,那味道。。。。。。石板小路两旁的房子多是饭店或小店铺。竹楼看似很陈旧,但冬暖夏凉,听老乡说,这里没有冬天,从不下雪,但冷得时候也会到零度。
要一睹龙脊梯田的全貌,非得要走半个多小时的山路不行。小路是由一块块石板拼合铺成,宽的地方能容两人通过。山底到山顶之间的路只够一人通行,石板也不似先前的平整和平稳,踩不好就会滑脚。
路上,会有背竹篓的老乡插身而过,大部分是女人或者说是大娘。8月的天气,山里气温30多度,虽不热,但她们都着长衣长裤,是当地民族服装。头用头巾缠着,包得很厚,像带着棉帽。裤腿挽起,露出黝黑、细干的小腿。背篓很大,遮挡住她们大半个身体,里面大多装着粮食、蔬菜。她们走得不快,但有节律,路过我们会很友好又害羞似地笑。路上不见她们停歇,细小的身体,巨大的背篓慢慢的在眼前消失。石路下小河边并排着几只鸭子,安静地蹲着,我们经过它们身边也不惊慌。
上山的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前面一对母女走走停停。看着我们越过,女儿着急地让妈妈跟上,妈妈停着大口喘气,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再休息一会。汗水流过她的额头,滴到衣服上。
我和儿子一鼓作气爬到山顶。眼前翠绿的梯田像修剪地很平整的草坪,从山底一环一环一直到山顶。像是给圆形的螺蛳般小山包带了一圈一圈的项链。在烟雾缭绕的远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翠。
山坳里就是我们刚刚穿过的小村,只看得见黑色的屋顶,错落地排列着。“七星伴月”是龙脊梯田的精华,是指当初开天时特意留下来的七个小山包。七个小山包分别叠立在七块田的中央,远远望去像七颗闪烁的星星,守护着龙脊那块弯弯的月亮田。雾气缭绕着远山,这片梯田像大海中美丽的海岛,梯田像海浪推展成的晕轮,一圈一圈,美轮美奂。山上的雾气由淡变浓、由浓变淡衬着眼前的美景像海市蜃楼般随时会消失一样,大家分分抢着拍照。
回来的路上,我们留意了下路边的小店铺。都是当地人开的,经营当地特产,如山里的水果、药材等。最常见就是罗汉果。这里的罗汉果家家户户都种,所以见多不贵,真真正正的原产地。褐绿色的果子上一层薄薄的绒毛,闻上去有淡淡的药香。这在我们药店里是见不到的。打破果壳,取一片果心泡水,茶样的颜色,甜丝丝的。
也会有一些牛角制品,都是手工加工。店铺里摆着些大畜的头骨,像是羊头,又像是牛头。旁边是加工用的机器,机器开动,店家手里的骨片在转轮上打磨,粉末从转轮边缘飞溅。
也有银制品,少数民族多喜欢戴银的。电视上经常会看到那些女子耳朵上、脖子上都会带些很繁重的银饰,在盛大的场合。眼前这个女子,耳朵上的银耳环很粗,把耳洞坠得可以放进去一根小手指。
生活在大山之中,自己劳作、自给自足的生活,让他们活得很健康,看过的老乡都干瘦但精神。更神奇的是,年轻的女人们那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这长发可长至脚踝。最初我以为她们头上的是帽子,近了看,才发现是头发挽成。一丝丝又黑又亮,甚至发梢都没有枯萎、分叉。我好奇地问了一女子,说是用茶水洗的。
这里也是产茶叶的,当地女子用喝剩的茶叶泡水洗头,天然洗发水效果果然不一般。
“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若要不俗与不瘦,除非天天笋烧肉。”这对大山的农家可能比较奢侈,于我们游客而言,品尝当地特色是必不可少的。
已是午饭时间,来一个竹筒米饭、一盘笋烧肉,吸着大山里的阴离子,这生活神仙不换。做米饭的竹筒,是新竹,两节,一节装大米,一节劈出把手便于手拿。糯米通过竹子上钻的小口倒入,再用玉米棒切成片糊住小口后,就可以拿到火上烤了。竹筒斜放在炉子上,被火烧得地方黑了一片。店家不时翻动竹筒,拨弄着炉火,炉子里发出哔哔啵啵的声音。偶尔冒出的青烟,扑到屋顶吊挂的腊肉上。大约1个多小时,米饭熟了。店家手拿镰刀,对准竹筒一劈两开,饭香四溢,带着竹子清香的竹筒米饭就可以吃了。
这里吃的肉多是腊肉,是鲜肉经过腌制烘烤而成。其保质期长,比较适宜南方潮湿食物易腐烂的气候。这里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可看到悬挂的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