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招聘文案:我们公司可好了,清华北大的同学都来了。
咋一看,觉得这公司好牛逼呀,如果能进去工作,同事都是清华北大的高才生呀!这么一想,是不是很有应聘的动力。
可是,这只是从招聘方出发的角度思考的,以为只要把自己公司的品牌拉高,尽可能高逼格,就可以获得更多的青睐,收获更多的简历。
但现实中清华北大这四个字,无形中拔高了招聘门槛。(如果招聘就是想拔高选人条件,那就当我这段说的都是废话。)
当招聘门槛被拔高,那么非清华北大的同学,比如人大,南开等,也是名校优等生,但是觉得自己不是目标招聘对象,拒绝投递简历,这样一来,一下子缺失多少人才?
从这个案例中,我发现,每句话正着说是一个意思,可能说的很好很高大上,但是那些没有说出来的,才是对方在意的。
所以,做文案,要从用户心理出发,这句话说的真对。
以上招聘文案,如果改成:我们公司好,刚获得c轮融资。从明的暗的说,都好听好多了!
再举一个案例,上周和运营小伙伴谈论怎么写一个早餐杯的文案,之前提供的是90后脱发猝死,然后再引导到健康很重要,但是看写出来的这些问题,其实很多90后压根就没有亲身体会,会不会觉得和自己相距甚远。然后我们就把思路引申到职场,通勤时间紧,上班压力大,这些显而易见的,每个职场人都会吐槽的点去写痛点,会不会很好?
还有今天和人聊的某个高校KOL的自我介绍,有人说,看到他的自我标签的软文,觉得有点假,感觉不到真实,主要是没有具体事件的描述。
我突然想到,或许有人看到他的自我介绍软文,觉得好像很假大空,但是又想知道假在哪里?这个会不会也是造成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原因,然后发生了金钱关系。
所以从这个方面考虑,一个好的包装,吸引更多人关注,做好自我销售的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