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来到中国考察后发表观点,中国没有企业。
作者表示很疑惑,究竟是什么元素让我们的企业无法成为真正的企业,而只能够在竞争中苦苦挣扎?作者想到了关键元素-产品。产品对于企业而言,既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又是企业在市场中存活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产品,企业就没有了与顾客交流的平台,也就没有了在市场中存在的理由,顾客在认知企业品牌的时候,感受到的正是企业的产品,我们需要在这个元素上做出努力。
产品也是能让企业摆脱陷入困境的命运,成为布局者的关键元素。企业能够生存的理由,排在第1位的就是企业能够提供产品(服务)。所以我们要专注于产品。
迈克尔波特发现亚洲企业家把办企业完全看作在做生意,而不是创造新产品和服务。
一个不能够首先想到产品内在的诚信、创新产品的企业家是不可能把企业发展下去的。企业要理解消费者,在产品上专注于产品的生命力,而不是利用消费者认知。
产品拥有自己的生命特征,企业要能够全力发展产品的生命,赋予产品内涵。企业与产品之间是生存和生命的关系。只有赋予产品生命力,企业才有在市场中独立存活的力量。
质与量是企业直接面对的问题。对于企业而言,追求企业的质量而非数量,不要虚无的框架,只要实实在在的利润,舍弃经营的模式才是一个企业持续的生命力所在。
例子:三星舍弃经营的模式表现为:只保留最重要最有盈利前景的核心项目,而边缘的亏损的领域或者非核心的领域则一律放弃。
所有的产品应遵循以顾客为本的产品设计原则。
李建熙的产品观:强调设计要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理念。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是蓝,如果企业只是研究市场开发而不考虑消费者的需求,这个产品就无法打动消费者。
成本并不是产品的关键,产品的关键是对于顾客价值的体现。影响企业持续成功的主要重心是专注、集中焦点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力量,这个力量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企业的产品。
聚焦于为顾客创造价值是企业成功关键中的关键,应专心致志于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能力不断成长,根据顾客的价值需要来发展策略,让顾客价值成为企业产品的起点,企业服务附加价值的起点,企业策略的内在标准,企业行为的准则。
在技术同质化的今天,产品本身需要更多的体现企业的理念,也更需要产品具有企业领袖的价值取向。因为企业的理念在产品上的体现,你可以区分不同的产品。例如同样是家电产品,人们会接受海尔,因为产品意味着服务,同样是手机,很多人会选择苹果,因为产品意味着时尚与互动。每一个可以区分的产品,正是源于产品对于企业理念的诠释,同样企业的理念也是通过企业的真实产品来诠释的。
产品是需要持续关注,付诸行动的东西,同时更是企业与顾客连接并获取顾客的心的平台,只有真能够体现顾客价值的产品,才能够走上领先之路。
战略控制企业命运,因此人们总是非常明确的要求企业确定自己的战略。但明晰了战略的公司并不都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其关键要素是没有拥有明确的产品意图。
例如可口可乐,它的产品意图是买得到,买得起,乐得买的三买策略。沿着这条产品策略,可口可乐公司不断的寻求展示这一意图的所有方法。
只有从公司的价值追求出发,通过产品传递公司的价值,才可以让顾客和企业之间建立一种价值选择关系,一旦建立起价值选择的关系,企业就可以回到顾客的价值追求中做出贡献。
活力来源于员工与产品的互动,每一位员工都能以产品为荣,从而激发每一位员工给顾客带来快乐的力量,让产品成为连接个人与团队的价值纽带。
环境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常态,当环境变化的时候重新定义管理,让新的产品意图激发全新的激情。
今天的消费不再是纯物质的消费,人们所需要的是通过消费来满足精神的追求。可以成功的产品都要和顾客的内心产生共鸣,消费者要通过产品消费达到价值认同。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在功能之外提供精神上的愉悦。
人们消费的产品,已经不再是产品本身,而是消费者情感和期望本身,消费者把自己的想法、期望甚至梦想折射到产品上,希望借助于产品来寄托、感受甚至宣泄自己。
和人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的产品,已经不能够简单的称为产品,它是某种生活方式的表达。产品仅是载体,打动顾客的是内涵,是企业所要传递的企业价值和追求。当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就等于购买这品牌所代表的某种信念和态度,产品反而是随着购买这些观念而来。例如星巴克,严格来说是饮料,但人们前往星巴克的真正理由确是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享受的时间。
从企业所追求的价值出发,而非产品本身出发就是优秀企业和一般企业之间的差距。给产品赋予生命的意义是缩小与优秀企业之间距离的根本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