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三国演义》就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经典案例,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既不会发生重大事件,也不会导致机遇和转机,但它所蕴含的力量却足以改变孩子的成长轨迹。
很多时候,爸爸妈妈总瞄准了孩子的缺点、错误或者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下意识地说出“消极”的话。
“不要拖拖拉拉的,要迟到了,快点!”
“你真笨,说了多少遍了,怎么还不会!”
“你一点都不认真,总是马马虎虎!”
经常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它产生的效果会慢慢影响着孩子的思维和做事态度,因为它一直引导孩子对自己的判断就是这种“消极”的态度,
“我就是拖拖拉拉的。”
“我就是是笨的,怎么也学不会!”
“我就是粗心的。”
一旦这些自我认知在孩子的心中形成了,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他的行为习惯和做事态度很自然地向这个方向靠拢。即使他自己想要改变某个不好的习惯,也会自我安慰“我就是这个样子的,不用去改变了。”
“消极”的思想和态度,最终导致了孩子发展方向越来越偏。
改变话语和话术
把常用语“你”用“我”代替
“你总是这么不认真!”变成“我希望你可以仔细一点哦。“
“你总是这么磨蹭,这么慢!”换成“我真希望可以抓紧点,要不就可能迟到了。”
“你怎么老是把这么简单的题目弄错!”代替它的是“我们再把这个题目分析一下。”
用肯定代替抱怨
“怎么总是写错字,拼错音!”换成“今天的默写又多对了几个,比昨天进步了!”
“怎么成绩总是这么差!”换成“原来错的地方,这次都对了!”
不要再用“总是”的判定词语
”你总是怎么怎么样“相当于给孩子下了一个确定性的判断,传递给孩子的就是错误的自我认知。
”偶尔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
“出现这样的错误,就多注意些,及时把它改正过来!”
尽管养育孩子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孩子经常发生一些状况令父母头晕脑胀的,但还是要全神贯注地关注交流的话语和词汇。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语言所传递的力量总归反应在孩子身上,而最终决定这个方向就是”爸爸妈妈“所运用的词汇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