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一篇文章我提到过时间管理要从认清自身价值开始,而认清自身价值用了最简单的计算方法:时薪。当时写文章时,内心是有疑虑的,即使计算出了自己的时薪,明码标价的东西可以如此进行,但是学习是投资未来,付出时间和金钱又该如何去计算,并合理进行时间管理呢?
前段时间,我想要每日文字输出。脑子里的东西很多,但是真要写时,迟迟不肯动手。理由是时间不够、我要上班、各种家务事,而写作需要酝酿、构思……一拖再拖,直到用了番茄钟。每次集中注意力写25到30分钟,写什么都行。一段时间后,写作状态基本上能切换自如了。
当时忍不住感慨,果然是拖延症的“必杀神器”啊。
可是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它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了。用这种方法只能够保证写作时间以外,留下的大量时间黑洞怎么办呢。于是我开始记录时间开销。
我先尝试了34枚金币法,被虐了两周就放弃了。自我感觉非教师职业很难用半点的时间来分割事件,便换成了记录事件的时间开销。每天都很忙,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却没有任何收获。
总结反思之后,我根据“以终为始”的结果思维,尝试了“每天三件事+小确幸”的方法来做时间管理。一开始心特别大,每次能完成一两件就不错了。后来不断调整计划,确保每天完成的三件事在时间上是完全充裕的。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每天把三件事都完成。
虽然这种方法保证每天都有收获,但内心依然感觉混乱。尤其是一犯懒时,就想问自己,做这件事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时候只要是答案模糊或者说不清楚,那这件事差不多就到此中断了。
每次回头,总会看到身后留下一大串“未完待续”的事情。
曾经我以为养成习惯就好了,可是上了十几年的学,也没因此爱上学习,反而是讨厌学习。这是非自愿的,再看看自愿的。早上六点起床的习惯我坚持了四年多,关了闹钟,我照样睡过头。习惯也许有助于时间管理,但是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世面上那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和工具,每个都用的试错成本太大了。任何方法都应该有应用场景和适用边界,只有弄明白的背后的原理、规则,才能学以致用。
番茄法旨在分解压力,时间开销记录用于自我监督和权衡时间安排的合理性,“每天三件事+小确幸”用于成果导向地做事。每个方法都没错,但是每个方法都会遇到适用边界,难以为继。
追本溯源,时间管理是什么?
有人说时间管理是精力管理,有人认为要用结果思维进行时间管理,有人认为时间管理是为了让人变得有条理……它简直就像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幸而发现了不一样的声音。任何成果都需要时间来实现,所以大家的重心一直放在时间上,易仁永澄老师在《别告诉我你懂时间管理》的系列文章中提到,其实时间管理的重心应该放在管理上。
“管理就是要明确好目标,然后看看当下有什么资源、什么问题,将资源有效调配,投放到不同的问题、任务、阶段中,并推进整个任务达成目标的全过程。”
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如果你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就能理解时间不过是管理中的一项资源,只有明确了目标,拟定了计划,再合理分配包括时间在内的资源,才能有效地推进目标达成。
不明真相的我之前一直在末端使劲,明明是要砍树干,却整天剁树枝。若不是内心强烈的动机,早摔得不愿动弹了。
市场上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容易流传,可是越流传的东西越容易入坑。它们只是给人一种明白并且掌握了的感觉,但离实践和应用还远着呢。谈管理太高阶了,我认为做成一件事,需要有强烈的动机、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而“时间管理”只是方法里面的属性而已,千万别再舍本逐末了。
(无戒365天训练营日更极限挑战第00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