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设计
国庆节前接到校内赛课通知时,我的内心满是忐忑。作为一名刚转岗教授科学学科的新教师,面对这样的教学挑战,实在难以保持从容。
选课阶段,我最初选定的是 2-7《加速溶解》,但为了契合研究课题的需求,最终将课题调整为 2-2《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时是新教材新增内容,可参考的资料十分有限,且整节课包含三个实验,操作难度较大。为此,我反复研读课程标准与教学参考书,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多次修改与完善,才最终确定教学设计方案。
本节课以数字人 “小科同学” 的疑问为导向展开探究 —— 小科发现校园里的树叶、小草上,教室玻璃窗户上,以及实验室中装有冰水的烧杯上都出现了水珠,这些水珠究竟从何而来?通过 “猜想” 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逐一实操三个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小科同学的疑问,同时联系生活中类似的水珠现象,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在磨课过程中,材料准备与课堂流程把控曾是两大难题。本节课所需实验器材数量多(10样),其中冰块的持续供应是首要难题,最终通过在办公室放置小冰柜,成功解决了冰块来源问题。考虑到对比实验中使用大量玻璃杯存在安全隐患,我将实验一、实验二的玻璃杯替换为塑料航空杯,经测试实验效果未受影响。此外,仅靠教师结合图片讲解三个实验的具体操作,不仅抽象难懂,还会让课堂显得枯燥,因此我邀请两名学生提前录制实验操作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操作步骤。
前两次磨课均未能完整完成教学流程,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课前器材准备耗时过长,占用大量课堂时间,打乱了教学节奏;二是材料框放置在课桌上时,学生注意力容易被器材吸引,影响听课效率,且收发材料过程中状况频发,如盛水杯打翻、色素瓶未盖导致色素漏出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逐一制定应对措施:一是准备多个泡沫箱,提前分装冰块和冷冻好的玻璃杯,同时协调调课,预留充足时间整理器材;二是将材料框放置在学生座位旁边,避免干扰课堂注意力;三是明确小组内组长、材料员、记录员、观察员的职责,确保实验操作有序进行。


三、总结反思
1.教学设计需紧扣核心:教学设计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牢牢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比实验,因此每个实验环节都应紧扣对比实验的设计逻辑,用更简洁、易懂且易操作的方式,将科学原理融入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
2.实验常规需重点规范:规范的实验操作常规对课堂效果影响显著。后续教学中,我会在常规科学课上加强对实验操作规范的要求,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操作习惯,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3.自身能力需持续提升:课堂把控与应变能力、课堂评价方式、科学语言表达等细节,都直接影响课堂质量。未来我需要不断精进这些能力,努力营造更生动、高效的科学课堂氛围。
此次赛课让我收获颇丰,每一次磨课、评课都是一次成长。特别感谢科学组的各位同事,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抽出时间帮我磨课、提出改进建议,这份支持让我更有信心面对今后的教学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