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宝宝第十天,对她的照顾也是游刃有余,同时对自己注意力和时间的掌控也更加顺利。得到的结果就是我可以静下来思考一下宝宝给我带来了什么?
绝大多数人的想法应该是传宗接代,为自己以后养老做好了准备,同时自己基因的传递也有了载体,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有了孩子之后,我开始真正的思考孩子对于我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想到的是孩子其实是成年人曾经成长的“见证者”,更是成年人的“老师”,让你重新认真去看一下小时候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讲到“见证者”是因为你的孩子可能是你的翻版或者是你的迷你版。在你来我往的串门中,你听到最多的当是这个宝宝像父母的爸爸或者妈妈。更进一步的描述就是眼睛、嘴巴、鼻子、脸型像父母的哪一位,还会夸一夸头发也很好。
当我听到有人说像我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像我吗?那我小时候长的什么样呢?得到答案是肯定是没有印象,一点也没有,既然有儿时的照片还是没有一点印象。这让我真的抱起来仔细端详起来观察,也没有什么印象。
既然我要把小宝宝当作自己小时候的见证者,就会和别人有不一样教育孩子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活在当下的自己和活在过去的“自己”(实际上是宝宝)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自己积累的一切试着对孩子有正面的反馈,而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也可以让自己重新开始学习过去的自己,思考未来的事情。
那十天的宝宝怎么说是我的老师呢?吃喝拉撒睡宝宝是离不开父母,离不开成人监护的。但是有些事情也是我从宝宝身上学会的,对于宝宝来说,是简单的、自然的,也是与生俱来的。
而对于成年人的我们来说却渐渐遗忘了,遗忘到好像压根不存在一样。
孩子的眼睛是有光的,也是有好奇心的
老家的人都说像我的眼睛,发自内心的不希望像我的眼睛,因为我的眼睛不漂亮,但这不是我喜欢看她的眼睛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她的眼睛是清楚的、透明的,也是充满好奇的。
眼睛是一个人窗户,在这个窗户里我看到了清晰、透明、充满好奇的世界。宝宝的眼睛可以目不转睛的看着一束光,一个窗户,也可以从眼睛里的喜怒哀乐。只要有新的事物或者不熟悉的东西她都会注视半天。而对于成年人的我则是浑浊、模糊,看不清世界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好奇心逐渐的消失。
庆幸的是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重拾好奇心,开始重新自助思考、学习、复盘新的领域和知识。
迷之一笑
不经意之间会流露出一丝丝微笑,可能是在吃饱喝足的间隙,也可能是抱着她时不知道就乐起来了。怀疑她是心满意足的吃好了,还是心满意足的玩好了,总之每天都会自己乐呵几秒钟。
哭是宝宝最好的“武器”
一个话现在不会说话,没有行动能力,在哭的帮助下,却可以过得很是滋润。饿了可以哭、渴了可以去哭、拉了可以去哭等等,仅仅通过一个哭就可以解决了。也许你会说,她是你的孩子啊!你愿意舍得花时间和精力照顾她啊!
但对于一个成人来说,附近周围亲戚朋友也很多,听说读写,各种情绪的控制都已经掌握,为什么沟通还是这么难呢?追究其本质是:
不熟练,都是半瓶子晃荡,而宝宝则不同,只掌握了一个“哭”,却可以把它运用的炉火纯青。
知道了她的这种沟通方式,我创造了只属于我和她的沟通方式——抚摸她的小手。既可以平复她的心情,也可以给她安全感,如今即使再大动静,只要摸着她的小手,她也会无动于衷。
脆弱是弱者的本质,强者的垫脚石
看到宝宝的一个深刻感受是什么呢?
就是觉得她太小、太弱,尤其是她的小手,手指非常纤细,皮肤也在手上松松软软的覆盖着,没有一点点肌肉、脂肪。我的一个手指碰了碰觉得像一个细筷子一样,生怕折断了。此时这个概念——脆弱,让我真正体会到了。
脆弱其实不是宝宝婴儿这样的专利,而恰恰是弱者身上如影随形的特点。你可以观察周围的人,很多人都是有“玻璃心”的,别人的一点成就或者一点忽略,在他们心中都会翻起波澜壮阔,无法平静,觉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思考起原因则是长期的物质匮乏导致的精神匮乏、境界匮乏,更重要的是想不到成长的方法论和原则。
其实本质来说强者不是在哪方面都变强了,而是在某一方面变强之后,他们会在弱的方面继续踏着脆弱继续前进。
而强者是什么样的呢?其实强者一开始也是从弱者成长过来的,也是弱的不行不行的,但在成长过程中,明白了“脆弱”、“恐惧”这些情绪是无法控制的,只能和它们共生共存才能可行。
请大家关注我的简书号——丁昆朋YKPD,大家共同成长,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