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豆放学回家非常不开心,问她是不是有什么事,她只说肚子饿。然后我一顿猜测加引诱,她才告诉我说,在路上看到同班同学吃一种巧克力色的盒装冰淇淋,她想吃。沟通了差不多十分钟的样子,以下是我们对话的收尾阶段:
我:现在不可能返回县城给你买。
阿豆:可是我肚子好饿。
我:那你想怎么办?
阿豆:你煮汤圆给我吃。
我:你是饿,还是想吃冰淇淋?
阿豆:饿,也想吃冰淇淋。
我:你想吃汤圆来弥补吃冰淇淋吗?
阿豆:……我就是很想吃冰淇淋。
我:很想吃冰淇淋就吃冰淇淋,明天吃都可以,但是不要用吃汤圆来代替。还饿吗?
阿豆:饿。
我:最多半小时,就可以吃晚饭了,能先写作业吗?
阿豆:可以。
我:好,那就这样先,我去做晚饭,做好了叫你。
以下是我的反思:
1.平时孩子要A,我为了一些利己的原因,用B替代。这种逻辑已经被她用上了。
2.她这种替代理论,既满足了我的需求(即解决她吃不到的问题),也形式上满足了她的需求(即解决自己不给妈妈添麻烦的需要),本质上是一种双向妥协。
实际上,双方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替代是以解决问题为前提,这是伪装成替代的双向自我欺骗。
3.解决伪替代的可行办法(待修正完善):
A 先承诺未来:有机会一定让她吃到那个特定口味的冰淇淋;
B 解决当下的问题:明确指出,不要为暂时达不到的欲望寻找替代品,而是找机会去实现它。
C 解决自己的问题:尽量少用分散吸引力的方法;尽量少打扰孩子想办法满足自己需求的过程,包括各种形式的所谓帮助;如果要用替代法,要承认是自己的原因,鼓励孩子不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