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时候我觉一个大学生能真正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是很困难的,同时也很难在未来选择中跳出别人的经验之中,比如学生会,很多人对于学生会持反对态度,又有很多人说学生锻炼人的 各方面能力。我们总是无法对未知事物有一个足够清晰的判断。
我们对于大学有自己的打算,但是,总会有许多人以过来人的身份劝说我们大学一定要谈一场恋爱,大学一定要进入学生会,大学一定要天天去图书馆,老实说,我是叛逆的,我并不想要那种过来人的大学生活,没错,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这种范式里,被教唆着你本该做什么,然后对方用一种十分有经验的语气并且诚恳的说,你如果不这么做,会后悔的之类的话语,然后就举例自己之前有个大学同学如何如何。。。。
这样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假使我不这么做,未来仿佛就黑暗下去了似的,是这样吗?是否大学就一定要加入学生会呢?是否大学就一定要谈场恋爱呢?还是就一定要去图书馆呢?难道大学生活就离不开这几样事物呢?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往往十分有经验的人的大学通常缺少他们所推荐的事物。(当然,这里只能说基本上,不排除个例)。没谈过恋爱的说恋爱好,没进图书馆的说看书好,没学好专业的说学专业好,没进入学生会的说学生会好。
我们往往有种错觉,似乎对方只要进入了学生会他就会有所不同一样,似乎这个从来没进入过学生会的人能把所有成功的功劳颁给学生会,或是没有认真学习的把功劳颁给学习。
然后再痛心疾首跟我们讲他们惨痛的经验,这种以过来人的方式传授经验的行为,让我们很容易的就被这种“过来人”头衔所迷惑,似乎觉得他是过来人啊,他说的一定是对的吧,他比较有经验,而我什么也不懂,还是听一下吧,否则会后悔的啊。
然后喜欢文学的进入了宣传部,喜欢学习的拼了命想要来一场恋爱。。。。最后白白浪费了四年的大好青春。
这些我们本来可以选择的道路都输在一句,“我是过来人,我比较有经验。”这些“过来人”的经验扼杀了我们对未来的选择,让我们屈服在这些经验上。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举个很常见的例子,比尔盖茨不是没有继续所谓的大学吗?那他后悔了吗?我认为他没有。
就像贝加尔湖畔里曾对年轻人所谓“叛逆”的赞赏,我认为作为一个大一的新生,我们完全可以跳出这个“经验”的范式中,但并不是完全脱离经验,恰当的经验当然可以作为参考,但我们不能脱离了自己的想法,为了未来去选择一个自己并不是那么喜欢的道路。
当然,往往我们自己做出选择时,就意味着自己要承担起未来失败的后果,我们总会潜意识以为,如果自己“听话”听取经验,就会适应这个社会,就会“混得不错”,所以我们宁愿选择一个相对安稳的未来,哪怕牺牲了自己的选择,即使自己很不情愿,也要逼着自己去尝试,认为这是一种勇敢,认为自己敢于挑战自我。
难道我们在选择一条自己不喜欢的路的时候是勇敢吗?不是,我们总该对自己的未来有个清楚的选择,不要让勇敢变成了盲目,不喜欢变成了懦弱,这不是我们盲目追求经验的借口,跳出这个范式,而不是让这种所谓的“经验”左右了你选择,这点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