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大学毕业十周年聚会,我到场了却缺席了。复盘这次聚会,我不禁问自己“如果这次聚会,由我来操盘,我该怎么做?”
首先,确定最低目标和最高目标。一场相隔十年的聚会,最大的成本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情感成本,很多人考虑来或不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我关心的人,他/她来不来”,而不是“重新认识某个谁”。这样的情感诉求,能否满足,决定了最后到场的人数。而到场的人数,就是这次聚会的最低和最高目标。
我假设这次聚会最高目标是100人,占全年级总人数的1/4,最低目标是60人,占全年级总人数的1/6。
第二步,将目标拆解,找到能快速高效达成目标的The key。我认为,这里的“The key”是每个班的“灵魂人物”,这个人物至少能影响1/4班级的人。大家会一致因为他/她的到场而“吸引力法则”。或者没有这样的“绝对灵魂”,但有两三个“相对灵魂”,也没问题。组委会只需要团结他们,确保他们的到场,并且派遣“历史使命”,把目标拆解到每个小班,让他们去完成,并且需要定时review和提醒deadline。
最关键的一步,情感诉求完成了,还有什么是阻扰大家来的因素呢?无非就是时间成本,交通成本,这些我们可以从品牌合作的角度去给大家一个“最优解决方案”。比如,跟携程合作,归校心切大礼包,里面含机票抵扣券,酒店优惠券早餐券,还有定制的“你好校友”随手礼。当然,这样的跨界合作需要提前沟通,并且可能是整个学校整年的合作。这不是没有可能的,是可以想象并实现的。
第三步,是确定到场的同学们如何互动的问题。我想,大家的回忆都是十年前了,有些记忆已模糊,有些人和事压根没有交集。但所有人对于一些共同的记忆的回忆是温暖而值得回味的,比如第一天入校,第一次参加社群,第一次去占座……这些很多美好的“第一次”有你我的交集,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在互动中,我们可以用心挑选一些素材,通过我们熟悉的方式,比如“班会”,比如“模拟法庭”等,让大家重温,让青春回溯。
这样的互动,才是富含真情且有收获的。而不仅仅是聚餐,嗨歌,简单的座谈交流。
最后,是一些仪式感的东西。据我所知,学校的校友会有一些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小物件会赠送回校的校友。那些小勋章,小印章,刻着我们共同的校训,我们的母校名,也是我们共同的“名字”。作为组委会,我们还可以制作一些很有收藏价值或者意义的纪念品,给大家带回去。比如,定制一款邮政发行的邮票,上面盖着我们相聚十年的邮戳,直接邮寄给十年前的自己,或者写一份“匿名信”让校友会代你寄给曾经爱过的他/她。
这些有仪式感的物价和互动,是不是大家最想得到的?也许有些同学不是,但更多的同学应该是。
简单的复盘了一下这次“擦肩而过”的十周年聚会,虽然心里有遗憾,很多我多年的好朋友都没有到场,但我依然满含热泪,默默地爱着母校,也期待着每一次聚会,我一如既往地,无条件支持!
想念你们,我的老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