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有人真的对金钱失去理智
“你对金钱的个人经验只有小部分符合实际,但它却构成你对世界主观判断的80%.”因为自己亲身经历更能让自己信服,比起听从别人的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经验不具有普遍性。书中提到经济学家的发现,“个体投资者承担风险的意愿取决于个人早期的生活经历。”而早期的生活环境等因素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这仅靠运气而已。书中有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纽约时报》抨击富士康“血汗工厂”的环境恶劣,但有一条评论却引人注目,一个工人侄子说相比于之前姑妈靠出卖肉体的生存方式,这样工厂的生活已经是进步了。“在工厂里干活很辛苦,是不是要得到改善?是,但只有在和你们的工作条件做过对比之后。”这也就是在自己认为无比正确的选择,在别人那里却是不行的。所以每个人的选择都有以自己为出发点的合理性。
2.运气与风险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美好或糟糕。”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有努力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尽人事,听天命”也算是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书中列举了比尔盖茨和他小时候的朋友肯特埃文斯的故事,完全印证了运气和风险这两个要素的不同影响。投资也是一件很难评估运气究竟在成功中占比多少。可能在生活中也存在很多这样的场景,在你没有达到最终结果就被周围人说不够努力,可努力这个东西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真正努力了。当然也有人为了躲避攻击谎称自己努力了,把失败归咎于糟糕的运气,如此说来,运气也是一个很好的借口。所以不要轻易评判,成功跟努力不是划等号的,并不是不成功就是因为自己不努力,有时候不要过于苛责自己。
3、知足
“以自己拥有并且需要的东西去赌注冒险,希望获得自己没有也不需要的东西,这种行为毫无道理。”当随着财富增多欲望也随之增大是很危险的。研究表明,当财富积累到一定值后,幸福感会降低的,这也是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吧。“幸福就是你拥有的减去你期待的。”但现在的资本社会就在树立标杆,创造需求,刺激消费,让你觉得我需要那个东西,然后当真习惯那个东西,就更觉得离不开了,这就是资本家创建的牢笼。明确自己的真实需求,丢弃攀比的心态。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尤其在学生时代,父母老师经常会拿成绩跟别人比,这样在比较的氛围中长大确实会对之后的自己造成很大的痛苦,因为在成绩的攀比之后还面临更多元化的领域,不可否认没有人会是所有领域的佼佼者。“攀比是一场没有人能打赢的战役,取胜的唯一办法就是不要加入这一场战争”。
4、复利之谜
“沃伦巴菲特845亿美元中815亿是在65岁之后赚到的。”文中提到,冰期形成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极寒的冬季,而是凉爽的夏季,冰期形成之前因为热量没有融化上一个冬季形成的冰雪,这样循环,残留的冰雪越来越多 。投资也是如此,看似不起眼的增长,却会经过时间的累积变得超乎想象。
5、致富vs守富
“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你一直做出成功的决定,你只要做到一直不把事情搞砸就够了。”“能够长久生存下去,不被淘汰或被迫放弃,才是最重要的。生存应该成为你一切策略的基础。”比起追求巨大的回报,保持财富的安全,长久坚持下去,才能得到复利的回报。当然中途肯定会有诸多意外,因此也必须规划好财产,并对意外做好预备。这里就引申出一个概念——“容错空间”,也被称为“安全边际”。这个作用就是提高生存的概率来增加成功的可能。
6、尾部的胜利
“你即使有一半的时间都在犯错,到最后依然能赢。”文中列举一个人,海因茨.贝格鲁恩。他一生中购买大量艺术品,相当于投资组合,也是一种概率的游戏。在他收藏的99%都没有升值,但只要剩下的1%是大师之作,他就不算是失败。这里引入一个尾事件的概念,“这些低发生率,高影响力的少数事件是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
7、自由
“时间自由是财富能带给你的最大红利。”据研究表明,对于自己的生活拥有强烈的掌控感是决定幸福感的通用变量。对我自己而言,自由对于我拥有很强的吸引力,上学时期就为了自由而努力学习。毕业之后发现,金钱是让我通向自由的终极路径。但随着信息的进步,上班不再有明显的时间界定,尤其是脑力劳动,所以人们对于时间的掌控感更弱了,而生活是需要自由时间去呼吸的。
8、豪车悖论
“其实别人不会像你那样在意你有多少财产。”
文中有一段很有意思。如图
9、财富是你看不见的那些
“炫富是让财富流失的最快途径”。警惕消费主义,“如果你花钱买了东西,那么最后只会拥有东西,当然不会拥有钱了”。比起消费现有金钱,透支消费更危险。一个人富有只看不见的,没有被花掉的收入才会成为财富。只有没有挥霍掉的财富,才能让我们保持对于生活的安全感和自由度。
10、存钱
“积累财富与你的收入和投资回报率关系不大,而与你的储蓄率关系很大。”而储蓄是我们自己能够控制的,当然储蓄还与自己的欲望有关。世界不确定太强,尤其当下,人工智能的出现,未来充满更多的变化。所以当下的储蓄很重要,而它的重要性就体现在第七条所说的自由,它可以让自己拥有不想做某事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