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1)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2)费(b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3)复我:再来召我。
(4)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题记
季康子,作为鲁国三桓之一,为了巩固自己的家族地位,不断招揽人才。之前就跟孔子打听过子路,子贡和冉求的情况,这次又来挖闵子骞。
闵子骞婉言谢绝,并叮嘱来邀请他的人,请替他好好向季康子表达他的想法,务必不要再来了,如果再召见,他就逃到齐国去。
用善辞,表示他并不想得罪权贵。而若复我必逃走,又说明他决心已定,不可更改。
身处乱世,有人愿意抓住机会大显身手,有人愿意逃离风口浪尖明哲保身,而闵子骞无疑是后者。
后人对闵子骞这次拒不出仕,有很多看法。我倒觉得出不出仕,不必要跟仁与不仁扯上关系。出与不出都是个人计算得失后的选择。
毕竟当时的费地处于有些失控的状态,出,不一定能做好,反倒可能招致季氏不满。明知道对方不好惹,自己又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选择不出反倒是一种自我的保全。既保住自己的声名,也保住了跟季氏的距离。
其实,这种选择在任何时代都存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权贵,不同的势力。
作为有能力的人,很可能会面临着闵子骞一样的选择。一旦接受邀请,你就可能面临着一些未知的风险,当然你也可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在风险与利益的权衡中,不同的人一定会是不同的选择。而闵子骞无疑是明智的,选择明哲保身,也便选择了现世安稳。
文字:爱吾爱
图片:爱吾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