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来自李笑来在「得到」的财富自由之路专栏的读后思考。
所有最终相对优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拥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那么自我驱动力来自于何处呢?什么决定了自我驱动力的强弱?
什么决定你的自我驱动力?
那些优秀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特征:
- 他们善于分析(也因此常常能够做出更优秀的决策)
- 他们善于琢磨(也常常能够有特立独行且正确的见解)
- 他们也善于说服别人(也因此必然有更强的影响力)
是什么驱动他们不屈不挠地成长成那个样子?
其实是因为寻求真相,对他们来说是刚需。如实不能弄个水落石出他们就很难受,看到一点希望就欣喜若狂,遇到一点挫折根本算不上什么,因为真相就像是火,他们就像是飞蛾,还有什么比飞蛾扑火更自然的吗?
俞敏洪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有的刚需,都必然显现为习惯,就像你习惯到点吃饭一样。甚至,习惯很可能只不过是刚需的另外一个说法罢了。
对于一些人来说,优秀真的是刚需。观察那些优秀的人,他们都有要做,就做到最好,起码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的态度。注意是最好,而不是好或者很好。
所以说,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罗列一下自己想做最终没做成的事情,比如: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健身,写作,阅读...实际上你观察自己列出的项目,不论去掉那一项,其实你的生活都不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一点影响都没有。
这也是为什么你最终没有学会列表上任何的技能...你再仔细算算自己平均每天在这个项目汇中花掉的时间,就能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对你来说有多么「不重要」。
其实学习任何一个技能,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困难,这么多年来我们没有学好,并不是因为我们笨,而是因为它们从来都没有真正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变成自己的刚需。
如何认知,选择,培养正确的刚需呢?
科学证明,大脑是可塑的,不但是被环境塑造,更重要的是,它竟然还可以被自我塑造。不断的重塑大脑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也就是说其实是对刚需的认知与选择。
刚需并非天生的,它不但需要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它,并且也需要我们努力去保护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好奇心」。我们小的时候他,天生对各种知识抱有好奇心,那个时候学习是快乐的,每当知道一个新的知识,都如获至宝。但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好奇心逐渐消减,直到我们最终只为了考试而学习。
你真心喜欢做某件事,通过这件事情真正感受到了好处的时候,它对你来说就是刚需。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从来不是痛苦,而是根本停不下来的乐趣。
天生条件弱,周围环境差其实都是借口,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找到一个非做不可的理由,让你想要学习的技能,真正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刚需。对很多一事无成的人来说,找借口成为了他们的刚需。
找借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句式:等到我xxx的时候,我就会如何...。等待,可以让我们无限推延。其实对待这种现象有过观察的人都知道,这只不过是一种无畏的自我安慰罢了。
凡是这么说的人,基本上都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时间过去了,对应的节点也到了,但是他们依然能够找到另外一个「等待点」,把需要做的事情再往后面拖一拖。
方法:列出自己想要学习的技能,在这些技能里面找到一个最接近日常生活状态的项目,慢慢试着先把它变成自己的刚需,每天投入足够的时间,连续做一个月,你就能感受到非常大的改变。
强调:天生条件弱,周围环境差其实都是借口,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找到一个非做不可的理由,让你想要学习的技能,真正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