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社会崇尚的是拼搏奋斗,媒体宣传表达的是中年青春,但有谁真正关注过老年人的世界?
而且还有一些恶意的称号专门指称老年人,似乎人一老了,就变坏了。其实坏人哪个年龄都有,老人只是因为离主流太远,所以被疏离被黑化。
但我读完周大新的作品《天黑得很慢》,我想我要试着接纳老年人,对他们给予更多的精神关怀,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明天。
我们都期待明天会更好,但谁也不希望明天会更老。老了,到底是怎样的世界?不愿意想,也没工夫想。然而周大新这个作家,用故事把老年人的世界展示给我们看,使人深深地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老就如同树叶凋落,不可阻挡。
六十多岁寻医问药,渴望延年益寿。七十多岁并不服老,然而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八十多岁回到婴儿时期,需要人的细心呵护。从性功能丧失到容易骨折,从耳朵失聪到眼睛失明,从偏瘫坐轮椅到大小便失禁再到老年痴呆,小说中的老人夕阳一样,一点一点地落山了。
这个过程很残酷,对身边的人很折磨,因为它不像小孩子得病,好了继续生长,相反是不可能好而且衰退乃至衰亡。你眼睁睁地看着他一天不如一天,却无能为力,没有药物,只能等待死神降临。
亲人不愿意看他遭受磨难,总是想方设法让他更舒服一点,哪怕对药效一无所知,也要倾尽所能给予治疗。而衰老的人要忍受着病的痛苦,也要承受着丧失尊严的痛苦。因为,当自己像婴儿一样暴露在家人面前,却又不能无知无觉,这对一个意识健全的成人来说,该多么难堪!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这种赖活何其艰难。如果不幸养育了个不孝顺的子女,不关心,不爱护;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养老资金,无钱治病,无钱护理,那晚景多么地凄凉!
我们常常埋怨父母们傻,总上当受骗买那些延年益寿的假药,听那些没用的讲座,买那些没用的保健器材。但我们真正了解父母们内心的恐惧吗?了解他们生活的孤独吗?子女不在身边,身体风烛残年,而行销就抓住了他们的心理,给他们家人般的关心,进而顺利地卖出了产品。
老,是一个必然到来的事情。而提前了解老人的世界,对今天尚未衰老的我们,则是一个极好的借鉴。
比如要准备好养老基金。老的时候看病问疾,儿女不能照料的话请护理,住养老院,这些钱必不可少。金钱带来的安全感比孝顺的儿女好用一百倍!
比如要教育好子女。一是他们出息了,将来不拖累父母,父母才可安心养老。二是子女孝顺了,在需要人力的时候,他们最心甘情愿,尽心尽力。
比如要规划好人生。在意识到余生可贵的时候,想想一辈子还有哪些事是你想做的,及时去做,去完成,那么到了老年内心会感到不白活一回的坦然。否则就是遗憾和后悔,那种滋味不好受。
比如要珍惜当下,只要衰老还没真正到来,那么今天就是最年轻的时候。让自己快乐点,充满幸福地做每一件事。爱护身体,关心父母和家人,别透支健康,在最好地完成工作之余也要最好地养护身心。工作重要,但自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