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在18岁愿望清单上写下:“第五条,一定要在云南支教一次。”
2015年11月,在学校听到一支支教队伍,确实是很有影响力的队伍,可以拿到校级,甚至全国奖项。那个时候,我满是期待,希望它的橄榄枝也向我伸出。
2016年7月,如愿以偿去支教。
两周的时间,改变了我对支教的以往定义。
1
如果你没有跨越两千多公里,坐40个小时的火车,你不会知道那份渴望到底在哪里?
如果你没有早上六点起床,迎接来到学校的孩子,为他们精心准备课程,中午监督他们吃饭,晚上送他们回家,你不会知道这份坚持到底在哪里?
支教的日子里,队员们都要忙到十一点甚至更晚才能睡觉。有人在备课,生怕自己明天要上的历史课小故事不够简单易懂;有人在调整照片,想文案,做推送,把支教的画面实时更新给外面的世界;也有人在整理家访记录,把一个家庭的故事全都用文字表达下来,记录下联系方式和地址,为了日后能得到更多人的捐助...
“那段日子,现在想起来,都是闪着光的。”
2
总有人在质疑短期支教。
身边的朋友听到我是通过学校的暑期实践项目去家乡支教,就觉得我们只是一群为了荣誉去迎合比赛的功利主义者。不止一次觉得现在的支教都是做给别人看,违背了最初的本心。
-“嘻嘻,你可以帮我给××投个票吗?”
-“哎哟,就是那个你支教的团队啊,看来还是为了得奖去的啊,大家都不过如此啊。”
不过如此。那句话从她嘴里说出来的时候,就像一把带着毒液的刀,一点点往我胸口里面刺。
我的脑海中浮现了50个孩子的笑脸,细细品味睡着桌椅上的那段日子。我并不是在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只是在思考,为什么大家会这样觉得?
我们做错了吗?那错在哪里?真的错了吗?
后来我发现,在那些带有争议性的,需要自己权衡两面性的事件面前,他们都变成了只会说话的“圣人”,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所谓的“清醒的人”。
明星成立一个公益基金会,就会被说是在作秀,但是在天灾面前,有能力的他们也确实给了最直接有效的支持。
身边老总的儿子开始创立自己的品牌,也会被说那人家本来就有钱,但是背后他付出的努力没有人去关注,我相信那些钱拿给喷子们,也一样都会落空。
3
也许你觉得支教本来就是要抛弃一切,从心出发去做事情,但是抛弃了一切,你一个人又能做什么事情?
是的,暑期实践团队有竞争,需要选出第一名。但是如果不是这样的竞争,又怎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支教事业,又怎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跟从本心,给孩子们最好的帮助?
如果不是队员们熬夜发推送记录支教生活,用每一个转发去改变大家对支教的理解,又有多少人知道只要参与众筹就可以为孩子们添置一台饮水机?
如果不是拉媒体在报纸上刊登有关支教的内容,又有多少人知道在大山深处有这样的一种呼唤,很多孩子的心愿只是一支钢笔?
如果不是一步一个脚印走了五年,坚持了五年,以后肯定还会有第六年,第七年...
我们用一个团队集结了社会各界的力量为孩子们筹集物资共计6万余元,给小学添置了三台净水加热器,为孩子提供奖、助学金9500元。
我现在想问问隔着屏幕信誓旦旦质疑支教的人们,你们又为孩子做了什么?你们能给他们什么?
我承认,短期支教还有很多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但是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向我们伸出手,只要我们拉到的赞助能给他们提供多一本笔记本,只要我们带他们看了更广阔的世界,就一定会有人继续做下去。
因为值得,所以义无反顾。
4
被误解不是发声的目的所在,我不需要为了证明自己做的有意义去和大家高谈阔论。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别带着有色眼镜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如果不是真的经历了,那你永远不会知道其中冷暖。
“没有物质的爱情只是一盘散沙”同样,没有平台的东西也只是天方夜谭。
就像你读了12年书,也渴望去名校体验大学生活,因为那里有最好的资源。大家都愿意追求好的东西,因为好的东西能带给我们不一样。
那天看到一则关于支教的消息,一个以优等生从哥大毕业的学霸Sam,放弃了高薪工作,去到了云南支教。
原本他只是想简单的传授自己的知识,但是后来他发现只是传授知识并不能给孩子们带来更多东西。淘气的学生不听课其实只是因为看不清黑板,所以只能装模作样在本子上乱写乱画,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城里人不觉得算事的近视,却困扰了约3000万中国农村儿童。
后来他和朋友选择创立了一个名叫“点亮眼睛”的公益组织,慢慢有更多人加入其中,在近四年的努力下,已经为超过11万云南农村儿童配上眼镜。
一个人能做的太少,但是一群人,就可以做得更多。
面对公益,我们要走在路上,不是谈论的路上,而是做事情的路上。哪怕只是捐赠微信运动的步数,哪怕只是一元钱公益捐赠,哪怕只是一小步,都是好的。
只要去做了,那就是有意义的。
我坚信,
这个世界是善良的,
我们也是。
希望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