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21汉本2班 姓名:张如玉 学号:2021410133
所谓建筑,就是在一定的营造理念指导下,对那些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或拥有对内部空间的构造物进行规划、设计、施工而后使用的行为过程。这种以生产满足人类生存基本要素之一的居住之需为主要产品的生产过程,既有物化的居室官殿村落与城市,也有以各种建筑物为核心的设计、布局以及周边环境等。建筑文化指在建造、经营、使用、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观念,是特定国家、民族或地域的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的外在风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建筑思想、布局、色彩、数理等方面皆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
1.建筑思想上的中国传统文化
(1)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传统建筑
一是儒学提倡礼制,以礼为治国之本和个人立身行事的准则,由此产生了建筑上的多种类型及其形制,如殿堂、宗庙、坛、陵墓等;二是儒学主张君权至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万民之主,故建有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宫殿,用来体现君权至高无上;三是儒学主张敬天,对天地的祭祀是历朝大祀,故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以及社稷、先农诸坛;四是儒学主张孝亲法祖,故有宗庙、陵墓之建营;五是儒学主张中正有序,故有建筑平面布置的方整对称,昭穆有序,从而形成都城、宫城及建筑群体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形制;六是儒学主张尊卑有序、上下有别,注重用建筑来体现尊卑礼序,举凡建筑的开间、形制、色彩、脊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得违制僭越。[]
儒家强调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崇尚礼乐,它是美学上的几何学,严谨、浑厚而又有秩序,儒家学说及其思想在建筑上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对称布局以及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
(2)道家思想影响中国传统建筑
道家文化将自然看作包含着人类自身的物我一体的概念,认为人、山水、花草、鱼虫等等都是从属于物质世界体系的,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道”。这种思想为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建筑领域,这种思想观念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园林建筑中,园林中“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成为古代人工环境的意境追求。道家学说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导致了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艺术追求。园林把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是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自然,模拟自然,经过精心的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比较典型的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述“三十辐共一牖,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又如“致虚极,守静笃。”“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这种思想对建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首先说明了建筑的目的是虚的空间,而我们利用材料进行建筑只是手段。这个观念对古代建筑产生极大影响,古建筑单体的逐步程式化,而追求建筑、建筑群乃至城市的一种空间营造,可以说和这种认识不无关系。又如在古典园林中,相当多的园林以水为中心,认为园无水则不活,水恰恰就是虚。这种虚实相济的例子在其它建筑上也有体现,例如我们常见的建筑立面,上为屋顶下为地,左右为实的山墙,中间为虚的门窗等等。
道家主张重返自然才能得天真,它是美学上的色彩学,空灵、生动而无拘无束;道家学说则对中国古典艺术、园林艺术、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观有较大的推动。
2.建筑色彩上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在色彩应用上,也以“五行”思想为指导:宫墙、殿柱用红色,属火,寓意光明正大;屋顶用黄色,属土,寓意中央,乃王者所居之处。皇宫东部屋顶用绿色,属东方之绿,喻春,使皇子居住;皇城北部的天一门和墙体均用黑色,北方属水,为黑。其他单体建筑也因其性质和作用的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颜色。如藏书的文渊阁,皆用黑色,黑为水,可克火,利于藏书。二层的文渊阁室内,上层为通间一大室,下层分隔为六间,体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周易》思想。天安门至端门不栽树,意为南方属火,火克木,不吉。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中国古建筑通过其自身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深刻文化内涵,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时至今日,蕴藏在中国古建筑中的传统文化仍然被广泛的运用在现代建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