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是长时间以来感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往往很多不明智,非理性的决定都是在晚上做的。女人,比较感性的人在深夜里往往控制不了自己思想,容易变得伤感,导致做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决定。
昨天晚上听了一场直播,直播主讲人是一位18届考上北航的学长讲述他从一所普通二本的医学生一战跨考北航工科的经历,在直播中他从选专业选学校及暑期复习规划等多方面给我们讲,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它是一个医学生,大学没学数学,却有勇气跨考北航这种老牌名校的工科,大四十个月实习期间自学考研数学的所有内容,最后考了一次就考上了,说实话,内心挺佩服的,也对他的方法效率挺好奇的。在很多时候在很多方面我感觉我自己是个很没有主见的人。有时候自己做什么事都搞不清楚自己为啥这样做?是不是别人在做,我也跟着做?存在一种跟风的心态。后面冷静下来想想确实有一部分跟风的因素,有一部分还是内心想做吧,毕竟能跟别人的风有时候也是来源于内心想做又或许来源于现实的压力。就如考研这件事,从上大学就一直打算考,因为在我心中它是一个跳板,它能让我去我想去的城市见识更多厉害的牛人,有更广的见识,对于四年来在家乡这么一个普通的二线城市读书确实接触不到什么好的资源,内心还是挺渴望去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去读书的。考研这件事在心里算是一直挺坚定的,就是偶尔有时候复习状态比较疲惫,感觉复习很枯燥很难的时候会想着坚持不下去,想着毕业后还是留在自己的家乡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老老实实的呆着,也没什么压力,但是转头一想那样的话未来想起来应该会充满遗憾吧,至少自己没有尝试过也就打消了这个想法。唯一让我左右摇摆的是自己选择考的本专业是自己不喜欢的,学了四年还要继续学吗?这让我很纠结。因为听很多上届的学姐学长说过跨考很难,放弃自己相对熟悉的东西去接触一门新的学科,考上的几率很小,所以也就果断放弃了,但是这位学长的勇气让我又开始摇摆了,在直播中他对于选择专业,建议用科学的霍兰德测试方法测试下自己适合自己的职业,然后根据测试结果选择自己相关的喜欢的专业,毕竟读研三年如果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也是痛苦的学三年,不会想着去主动去学,记得最近看的古典老师的《跃迁》还是《拆掉思维里的墙》说过兴趣可以激发一个人很大的潜能和主动性。我就百度用霍兰德测试法测试了一下,最后结果显示我比较偏向的职业是教育,管理和咨询类型的工作,那时回想了一下自己从小到大好像从来没想过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除了到处玩,到处野。只是看着别人做,自己感兴趣一点就跟着做了。脑海里突然一连串的浮想,我想成为作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一连串的疑问?这些是我感兴趣的吗?然后突然就有一个冲动,突然不想考电气了,想考北师大的心理学了,那时的感性完全占据了我的理性,甚至没有任何理性可言,我开始查北师大心理学考什么内容,一查北师大专业考四五本心理学,还是不同类型的,瞬间蒙了,考研时间已经过了小半,我确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重新去背五本书吗?全是记忆理解的,北师大的心理学难度也很大,我突然间变得极度不自信了,因为我自认为我的记忆不是很好,英语单词都记不住多少,背五本心理学感觉太难了,这时候决定不想了,等明天早上再看,如果明天早上依然如此坚定就跨考,因为我知道在晚上非常容易做出不理性的决定,等到早上起来,脑子瞬间脱离了晚上的状态,我觉得读研还是以未来职业为导向吧,心理学发现前景在国内还不成熟,感兴趣的东西可以把它当兴趣学习吧,多元化学习。另一方面,跨考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还是有点冒险了,虽然自己的专业自己不喜欢,但多多少少大学四年学了一点,就业前景还可以吧。所以以后做决定千万不要在自己感性的时候做。还是多理性的分析一下再做决定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