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错并不可怕”
上周五课间餐时间,班主任姚老师发现绿色的可回收垃圾桶里孤零零地“躺着”半个被咬掉了馅的包子,肯定是哪个小迷糊放错了地方。姚老师想查个究竟,可是竟没有一人认领这可怜的,待错了地方的“半个包子”。我来的时候,全班同学都静静地在走廊里排队反思呢。
“咦,是不是又犯错误了?”我好奇地问。
安静的队伍中七嘴八舌开了,几个胆大的委屈地述说着事由,我听清楚了,是有人把没有吃完的课间餐扔进绿色可回收垃圾桶里了。
“哦,是一个人犯错不敢承认连累全班同学啊!哪个小勇士能主动站出来解救一下大家呢?”我试着搭了一个台阶,看看是否会有同学放下心中顾虑站出来承认呢。
队伍中没有人愿意当“勇士”来解救大家,是安全感不足还是真的选择性遗忘呢?我想帮他们回想一下,于是和班主任老师一起带他们进了教师。大家看上去情绪稳定,安静地坐下,也没有人辩解。
我让他们闭上眼睛,轻轻地描述画面:“下课铃响了,又是美妙的课间餐时间,今天是吃什么呢?大家一定非常期待。周三我们吃的是什么呢?”“菜包。”有人在下面轻声补充。
“哦,是香香的菜包,大家喜欢吃吗?”有人在轻轻地摇头,也有人在点头,我继续引领,“我咬了一口,咸咸的,鲜鲜的,味道不错。呀,马上要上第三节课了,我没吃完,要来不及了,于是匆匆忙忙把吃剩下的半个包子扔进了垃圾桶……”
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问有没有回想起来,还是没人承认。这时坐在第一桌的小甘同学开口了:“老师让我看着同学扔垃圾,但是我上厕所去了,所以不知道是谁扔的。”语气中带着自责。我和姚老师立刻抓住这一契机,肯定他有担当,并且给他加印章。小胡同学也开始推测,说杰克平时吃包子都是咬掉馅后就扔掉,是不是他扔的呢。恰巧杰克今天不在。我肯定了他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同时告诉大家,再合理的推测都不一定是真相,我们还是要讲事实和证据。大家又陷入了沉默。
“看来今天这半个包子没人认领了,我想扔的同学肯定不是故意的,随手一扔就忘了,那王老师来认领这个包子,当个快乐的背锅侠。王老师决定负责下个星期班级垃圾桶管理,希望同学们督促和帮助我。”
下课后,立刻有几个男孩子上来跟我说:“王老师,我也想跟你一起当背锅侠,负责垃圾桶清理。”我愉快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孩子不敢承认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自尊心强,二是安全感不足,曾经可能遇到过因为实话实说而招致的批评打击强度超过心理承受,觉得不说实话可能更有利于自己,同时内心还是会有内疚感和不安感。三是缺乏对错误的估计和承担能力,把犯错成本想得太高,害怕自己无法承担而采取了逃避策略。
而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借机发泄不满情绪,也不是严厉惩罚负强化,而是教他们学会去面对和担当。比如这放错垃圾桶的半个面包,无论是有意之错还是无心之过,已经发生了的行为都不再重要,要紧的是引导他们以后能正确放,如果被发现放错了,怎么样去主动承认。家长和老师不仅仅停留在循循善诱的引导上,还可以身体力行地做出示范,让孩子看到孩子主动承担责任后果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可怕,给他们的认错心理一个缓冲的时间。久而久之,正面的心态的引导加上行动力,期许孩子们能把逆境当作机遇,视挫折为成长的必经之路。
记住:当孩子能拥有“化危为机”的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