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书籍的阅读方法:知性阅读
同化、顺应、平衡
人类是如何认知事物和理解概念的呢?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是通过一种不断形成和完善的内部结构来理解和把握事物的。这种结构被称为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所谓认知发展就是指图式的形成和变化。而这一过程受到三个基本过程的影响,同化,顺应,和平衡。
所谓同化,是指个体对信息或者更广义的说成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个体会在感受到外部的刺激时,将之纳入到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类时期。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就好像消化系统将营养吸收一样,原有的图式因为这种同化作用而不断地被强化,由此可见,外部的信息并不是客观地进入到人的认知结构中,而是从一定程度上被人的大脑原有的图式所改造,思维障碍即由此产生。
所谓顺应。是指个体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的刺激情境的过程。当个体遇到某些刺激,却不能用原有的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的时候,便有可能要对原有的图式进行修改和重建,以适应新的环境,这个过程就是顺应。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更高级的平衡状态度过的过程,当个体遇到新的刺激情境,首先会试图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如果同化成功就获得暂时的平衡,如果同化不成功,个体便会作出顺应,即调整原有的图式或者重建新的图式,直到新的平衡。换句话说,人认知事物或者解决问题,不是对事物或者问题的简单的反射。而是通过自身的认知结构(包括知识思维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去把握和处理。
这结构仿佛一张内在的地图,可以迅速的对外界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如果地图上有太多的盲点,那就意味着有一些信息无法进行处理,就会被视而不见或者简单地堆积在大脑中,而不能加以利用或者加以歪曲的利用。比如一个教师便可能无法理解,类似于“康莱特注射液”、“参氏颗粒”、“复方鹿仙草颗粒”之类的词语,而一个医生也未必懂得什么叫最近发展区。
掌握根本概念是困难的。
首先,任何概念都是基于背景的,缺乏必要的背景,无法深入的理解概念,背景越深厚,对概念的理解越精通这种背景主要是指作者的学术背景,包括哲学观学术情境甚至学术经历等,因此,要真正理解一本书,往往需要许多本书作为支撑而广泛阅读的各类书籍,正是不断打通的过程,互为背景,共同构筑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次,阅读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一种内化决定了概念不是被存储或镶嵌在大脑中而是通过对话被吸纳进阅读者的认知结构之中这种内化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生命化的过程真正的好书是有生命气息的只有这一种生命气息与阅读者的生命相呼应相补充相沟通才能够真正的成为阅读者生命的组成部分。
很显然教科书式的阅读是无法担负起这种任务的,这一种阅读视知识为名词,为死物,重视所谓的系统性,将知识箱格化,使之成为可以记忆、运送、存储的东西。这样的阅读所获得的概念,只是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贴上去的标签,而无法真正对教育教学发挥作用,这往往是一种可憎的被迫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