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为挑战日更,把重心转移到了简书
第一次知道简书,是在一位自媒体作者讲述个人成长经历的文章里。因为身体的原因,经历了人生的低谷,为度过心中的黑暗与迷茫,便通过写作来倾诉。
而这个写作的平台便是简书。从2016-2019年,她在简书每天笔耕不缀,默默地写了三年,为自己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已在多平台变现,实现年薪百万,书写了一个职场白领副业变创业逆袭人生的精彩故事。
因文章引起的共鸣,也因为自己本身的爱好和职业危机感,经历过2020年的疫情之后,去年10月,我也开始早起,读书和写作。
我在头条周更两个月,后面还是没能坚持下来。每天5点多早起,一天1.5小时读书和写作,由于没有多少积累输出的过程又特别慢,哪怕一周一篇2000+的长文也没能坚持到底。
另外,各平台的风格与调性不一样,对写作者的难度要求也有所不同。头条的文章就像考试时的规范作文,要想好提纲、列好框架,收集好素材,才开始动笔。一篇文章得写好几个小时,且常常才思枯竭。
可能有人会说,没人要求我这么写,这完全是自找的。这个习惯源于早期参加的写作营,那时大家都热衷于青云文,所以写作的格式就这样定了型。以致于后面写作不自觉地就会以这种标准来输出。
然而,对于一名新手来说,这种难度无疑是非常大的。后面中断后索性就放弃了周更。
看到很多作者说在简书上日更,便也进来瞧瞧。
02 简书,顾名思义,一个适合简单书写的地方
虽然以前连周更都没能坚持下来,可一直萦绕在我脑海的却是日更的理想。
《刻意学习》作者Scalers把做一件事情持续行动到1000天,叫做三阶持续行动者。他自己便是持续行动的践行者,更是受益者。每天写一篇文章,三年写了1000篇,最后创立了自己的社群,实现收入的阶层跃迁。
由此更坚定我日更的想法。很多创作者的故事都在述说同一件事:对于写作来说,日更真的很重要。
日更代表着创作者们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沉浸式的状态,而这也是一个扎根的过程。
古人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而现代人,也知道这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每个人光鲜的背后,必定经历过一段沉寂漫长孤独的时光。
守得住寂寞,才能经得起繁华。每一个在别人眼里平凡的日子,每一个在我们伏案而作的平常的时刻,虽然时间静默不语,而我们都在制造意义,且称之为坚持。
在简书上转了一圈,发现,要说日更,或许这里更合适。
这是一个更具有文艺气息的平台,虽然人气没有别的平台旺,但较低的门槛、简单的操作步骤更适合新手练习。
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宽松自由的平台,作者们可以在上面书写任何想写的东西,没有任何顾虑,只要每天100字就能完成日更的任务。
且不说,每天完成的文章是否真的是100字,至少心里的压力没有那么大。
就像我现在,每天想到了一件事、一个点,就立即写下题目并写好开头。然后,利用早上半个小时写完一两段,中午上班时间构思一下,晚上回来基本能写成一篇文章,至少都是千字以上。
这在之前是不可能的。那时候,明明知道自己要更文,哪怕只是一周一篇,心里还犯怵。
明明知道自己要行动却迟迟动不了笔,脑海里不停地想主题,想大纲,想素材内容,就是无法开始,反而更焦虑。
所以,有的时候,能不能做成一件事,跟环境也有很大关系。
03 不要浪费时间去自我怀疑,行动是去除焦虑的唯一利器
可以说,每个创作者,包括作家在内,在写作这件事上,都是焦虑的。
之前写作营的一位导师说,绝大多数新手在写作这件事情上,更重要的不是不懂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而是心态。她说,在她辅导学员的过程中,90%是在处理学员的情绪而非技术。
可以见得,写作的心态很重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写更重要。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与规划,对于像读书写作这样高级的目标,必须作好长久的延时反馈的准备,否则,在患得患失中,真的很难坚持下去。
美国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在《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中说,无论你追求的是什么,无论你探索的是什么,无论你创造的是什么,你都不能太早放弃。就像我的朋友罗伯·贝尔牧师所说的一样:"不要匆忙跳过那些最能让你脱胎换骨的体验和环境。
你不要在遇到困难或得不到回报的时刻就丧失勇气。"
想得再多都不如动手一次。只要写起来,那些疑虑与焦躁自然就会慢慢消失,从而让自己的心情归于平静。
写作就是有着这样一股神奇的能量,让我们保持头脑清醒,也更充满力量。
它是一种自我表达,更是一种疗愈。
希望我们都能坚持下去,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