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理由不需要太多,仅仅看那一句“永远记得,你呼吸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伍绮诗的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西克尔高地上最守规矩的理查德森太太一家遇上最不守规矩的米娅母女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关于梦想、关于规则、关于种族歧视、关于阶级。
书的开头便是理查德森太太的小女儿伊奇一把火烧了自家房子,理查德森太太穿着睡袍站在房子外面的草坪上无可奈何,这一描写逗笑了我,也吸引我去看后面的故事:为什么伊奇要烧掉自家的房子呢?房子烧掉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在西克尔高地上,最大的特点是秩序规则占第一位,从男人的头发长度到每家的外墙颜色都有严格的规定。人们看似住在不同的房子里,但在外人看来就是住同一家,当地的人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只会觉得符合规划者维护市容的理念。这座城市的座右铭就是“经过规划的才是最好的”。住在这里的人,像是过着流水线作业般的生活:一个大房子、体面的职业、两三个可爱懂事的孩子。
直到搬来米娅和珀尔母女,这个被规则统治的地方开始慢慢变得不平静。理查德森太太的儿子穆迪对这个15岁的姑娘珀尔十分好奇,他惊讶于珀尔自己熟练装床头板,自己家却是要么找人修要么丢掉。他们成为了好朋友,而珀尔对理查德森太太的家感到前所未有的向往:稳定。确实,米娅自己都知道:自己习以为常的居无定所对珀尔来说不公平。可她能怎么办?她是一名艺术家,她是用生命在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做着零碎的活补贴家用,剩余时间都用来奉献自己毕生所爱摄影,她有时候会花一整天时间冲洗拍摄的照片并加工制作成精品,不满意的照片都毁掉。
米娅知道珀尔想留在西克尔高地,她们留下来了。珀尔高兴坏了,开始学着融入理查德森太太家的生活,这个房子对她而言不只是住所更是心灵的港湾,这里面住的人们正在过着她渴望的生活。珀尔羡慕着莱克西的一切,少女们很快打成一片,莱克西带她购物教她化妆,甚至带她参加斯塔西.佩里的排队,据说这是条件优渥又叛逆不羁的高年级生才能参加。珀尔对这一切都很好奇,仿佛被打开了新世界。
米娅成为了理查德森太太家的佣人,为了更好地了解女儿的想法。她近距离的观察着这个家的每一个人,她突然注意到伊奇,这个大家眼中奇怪的小姑娘。她的宽容和理解,让伊奇痛快报复了歧视黑人女孩的彼德斯太太,让伊奇心生敬仰。随后,一起争夺孩子的战争在西克尔高地爆发。原来麦卡洛家的女儿米拉贝尔是一个叫贝比的中国女人因为患抑郁症加上无力扶养,遗弃在消防局的,后来病情好转没日没夜地寻找丢失的女儿。作为母亲的她了解孩子被抢走的痛苦,她选择告诉并帮助贝比,利用母女亲情舆论打响争夺战,而理查德森太太和先生选择支持麦卡洛夫人。理查德森太太为了帮助好友麦卡洛,私自调查米娅,发现米娅居然是为梦想抛弃平静生活,甚至去做代孕,最终因为对孩子的不舍和父母反对的梦想,不得不选择带着孩子离开四处流浪。
官司最终以麦卡洛太太的胜利告终。莱克西也以男友不敢越过种族的界限选择堕胎(她以珀尔的名字做手术签名),当理查德森太太知道珀尔与自己的儿子崔普的事后终于爆发了,她认为一切都是米娅造成的恶果。她极度羡慕米娅的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又极度厌恶米娅的不遵守规则,扰乱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安稳生活。她赶走了米娅。她不知道的是有两颗火种在暗夜静静燃烧:一颗是贝比冒着巨大风险偷回了自己的孩子,一颗是伊奇一把火烧光了自家的房子,并且下落不明。
这一切,在她踏入租客米娅的住处得到解释。米娅给理查德森太太家的每个人人都留下了富有寓意的照片,告诉理查德森太太要跳出规则的牢笼,告诉理查德森先生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告诉崔普要勇于承认脆弱,告诉莱克西不要忘记应该承担的东西,告诉穆迪随时准备飞向更好更高的目标,告诉伊奇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很酷。伊奇已经拿走照片,并已踏上寻找米娅之旅。此刻理查德森太太释然了,她从未有过如此清醒又安宁的时候,不用为规则而活,不用戴上精致完美的面具,她决定找回伊奇,好好对待她,好好对待西克尔高地中即将重建的家,这个家,才应该是用心守护的爱的港湾,它一定会是。
小说探讨了人应该为什么而活着?规则、地位、种族这些都不能成为不努力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借口。在我看来,米娅简直是英雄,她孤身一人带着珀尔流浪,她不屈服于规则,过的随心而自由,追寻梦想坚定有力,善良包容温柔从容。她勇于打破西克尔高地的规则蕃篱,教会了身边的人要勇敢做自己勇敢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故事并不复杂,道理亦不高深。我们却被这样一本书触及灵魂。新书在美国一上市,便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甚至一度出现了纸书、电子书、有声书三个版本,包揽美国亚马逊畅销榜前三名的盛况。随后,“最佳图书”的名号自此纷至沓来,横扫美国各大奖项,她本人还因此踏上国顶尖脱口秀节目“赛金花深夜秀”,成为各大节目座上宾。
这位华裔美国女作家凭什么在欧美掀起“伍绮诗热”?不正是因为她站在更高的视角下,在作品中去探讨身份、家庭、种族、性别等存在的差异性对一个人的影响,对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女人个人价值赋予的思考?这些或许都很重要,影响极大,可只要人活着,都要尽力去成为自己,我想这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无论你是谁,请记得,能呼吸的时候都要去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