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乡九年制学校 赵小英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这首诗也许最能代表我本次培训的心得,通过培训学习,自己似乎又获得了活水源头。在如何带领学生们去读写的道路上又获得了“锦囊妙计。”
阳春三月,莺歌燕舞,大地回春,这样的季节适合踏春,更适合读书,上一期的课程错过了,这一次当我看到报名消息时,就迫不及待的报名了,之前就听同事说过课程很不错,却总是担心太过枯燥,没耐心听下去,谁知,报名之后却被课程深深的吸引了,所有的讲课老师声音都是那么的动听,那么的有磁性,所有的内容都是那么切合实际,每一讲的内容都深深的吸引着我,30讲的内容不到两周我就听完了,边听还边做了听课笔记,不懂的内容再去听一遍,一有空闲时间我就打开手机听一讲的内容,惊喜之处,忍不住还要和同事交流交流,还会让我们班的学生也听一听!
在写日记这个问题上,我之前有很多疑惑,比如,要不要每天坚持写?很多老师说写日记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却不以为然,认为日记只是简单的记录每天发生的事,和写作水平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对班级里的同学只要求谁愿意写就写,不愿意写就算了,此话一出,“谁愿意写啊!”,学生惯会揣摩老师的小心思,既然老师没有要求必须写,那还有写的必要吗?其实,我认为如果日记不能提高写作水平的话,当然也就没有写的必要了,令我困惑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日记要不交上来给老师看,这属于不属于学生的隐私呢,周围的老师都会批改学生的日记,这样一来日记似乎成了学生内心独白或者班级事务报告的来源,老师通过日记掌握了班级里每个同学每天的小心思,知道了学生的心理想法,不知道这样到底对不对,好不好,我所有关于日记的困惑,在听完橡果阅读课程第24讲“如何指导儿童写日记”后,突然豁然开朗,一下子就好像有一道光照亮了我,所有的问题似乎都有了答案。
魏智渊老师在课程中写到:“日记有暮省的价值,是自我教育的非常重要的方式,长期的日记写作带来的是自律,是生活方式的自觉,是凡事抓重点的能力,是强大的写作能力,思考问题的条理性,是一生有用的能力。”
那么日记必须每天都写吗?周末写不写呢?原则上来讲,日记必须每天都写,甚至大年初一也不能落下,这更有利于习惯的养成。少数的例外会损害日记的持久性,如果孩子太忙,或者是实在无话可说,甚至要允许他们在日记中只写一句话:今日无话可说。这本身也是一则日记。在这个时候,形式比内容重要,因为写日记一旦开始断裂,就会段很长的时间,甚至是永久的停笔。通常的来说,要允许补24小时以内的日记作为补充。比如今天晚上我太忙,没写,明天补上,这是可以的。最后呢,魏智渊老师强烈的建议教师朋友们也养成写教学日记的习惯,这是专业发展最好的路径之一。
听完课程之后,我的困惑迎刃而解,也坚定的让学生坚持日记写作的信心,立刻就实施起来:先让我们的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精美的笔记本,然后告诉大家写日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去指导学生日记应该写什么,怎么写,每周让学生交一次,再选优秀的和同学们分享,当同学们看到自己随手一天的记录也能赢得阵阵掌声时,我看到了他们脸上的自信和笑容!
作为一所地处偏远的乡村寄宿制学校,我们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太过与狭窄,学生的阅读环境也更糟糕,学校里的时间大部分用来学习,写作业,图书角后面的书籍也是很少有同学去读,虽然我们在一直不断地激励,引导学生去读,却总感觉不得力,不得法,课程14讲《如何推动留守儿童的阅读》,同样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明白了师生关系是推动乡村儿童阅读最好的切入点,
我觉得我有责任让学生爱上阅读,不应该是守着一间教室,做一个只抓考试成绩的人,我应该把图书和有关图书的一切都带给学生,让我的学生能在书香中浸润生命,能走的更远,能从图书中终生受益。也希望这样的“活水源头”能源源不断地激励自己成长,带领乡村学校的孩子能够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