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之前当我得知软院将开展迎新晚会并且有一个合唱节目在招人时,我没有多想就选择了报名,我缺席了一二·九,缺席了太多太多,我必须考虑这是不是我本科生涯仅有的机会。
负责指导我们的老师是肖双九老师,连续两次带领电院在一二九歌会夺得合唱冠军的王牌指导,然而她还有一个身份是软院数媒方向的教授(惊呆了。早就听曾经参加过一二九的同学表达过对肖老师的由衷崇拜,赞她是个极有魅力的人,等到我近距离接触才真正开始体会到这一点。
由于软院人本来就不多,报名参加的人就更少,再加上个别同学的中途退出,最后只剩下了十一个人(六男五女),实在是很难称得上是“合唱”。由于时间仓促,留给我们的练习时间相当有限,再加上不少同学并没有合唱的经验,因此可以说是挑战重重。
我们最终敲定的合唱曲目是《天耀中华》,它曾在14年春晚由姚贝娜压轴独唱过,天籁的声音给无数人带来了震撼与感动,一年之后她的离世更让这首歌增添了一丝遗憾。坦白地说这首歌难度不小,还有两次转调,对于我这个唱歌全靠感觉的小白来说简直是过不去的坎。
由于唱不上高音,我和同伴一起选择了男低声部,看了谱子之后才发现男低的调怎么这么诡异,甚至部分句子偏离主旋律很远(我曾经一直以为合唱的大家唱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在唱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带偏,在些许期盼、些许紧张中我们开始了练习。
整个过程我吹爆肖老师的指导,严格而不失温柔,专业又容易理解,我切实地感受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提升,在一次次尝试中,虽然时常出错,老师只是笑着点出我们的不足,虽然为练习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是却能明确地感受到自己对所做的事情是充满了喜爱的。
是的,充满发自内心的喜爱。仔细想想,我似乎很少有过这样的感受,进了大学以后,人们都变成为“有意义的事情”奔波的个体,似乎越来越少把时间花在真正想做的事情上,我指的不是看番追剧打游戏看小说这种主动的消遣,而是“不是那么重要但需要投入精力的事”。我在生活中经常摸鱼,时间被意义不大的碎片化消遣吞没,然而却极少去追求新的、真正想做的事。可以说,这是跳不出舒适圈,是看不清自己内心,是向大环境妥协。我之前从未有所突破,所有我由衷佩服那些可以自由绽放的人,佩服他们追逐自己憧憬之物的坚韧和勇气。参加这次合唱,当然不能说是多么巨大的尝试,但我知道这是我给自己的一个信号,你还没有彻底放弃啊,没有放弃对美、对生活、对未知的好奇和勇气。
终于,最后一句"生生不息啊“伴随掌声结束,为合唱划上了一个句号,也许它可圈可点,也许它问题百出,但无论如何,我收获了掌声,也收获了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