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统计了通过全国统考的学生名单,下一步我们将会进入选导师的阶段了。说是选导师,其实也是被导师选。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觉得很不舒服,有些担忧,又有些紧张。我想了很久,我到底在担心什么?我的这种情绪从何而来。
说来话长。
过去,我曾经有过两次类似的经历。第一次是十几年前在大学的时候选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次是八年前部门改革,我们院被分成了五个“所”,员工与新所长需要双向选择。
虽然从后面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两次选择都是让我获益的,但是中间的周折、权衡和反复的沟通工作,却让我感觉焦躁不安。
回忆十多年前,我本科毕业的时候,在全年级专业成绩排第五,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但这并不代表在选导师方面我没有后顾之忧。
那时候,我们年级三分之一的同学是本地的或者本省的,而且还有不少是高官或者富商的子弟,也有本校老师的子弟,再不济也在当地是有些人脉关系的。
所以,我知道,作为外省人,我处于劣势,他们都会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去选导师,而在这个现实的社会,我所中意的哪几位导师中,会有谁更在乎学业成绩和我的拜师诚意呢?
后来,经过了一番不堪回首的周折,我选择了(也是被选择了)一个资历颇丰但热度不是很高的导师。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选系主任,他的资源最多;有人问我为什么不选院长,他的名气最大;有人问我为什么不选刚刚留学回来的那个老师,他是学术之星;也有人问我为什么不选多次拿设计大赛金奖的那个老师......
可是,他们也该想想,这些热门的老师早被那些有人脉关系的同学联系妥帖了,我一个外省来的、没有家世背景的平头老百姓家的孩子,又有什么资格去“抢”热门的名额呢?
有人偷偷告诉我,我选的导师快退休了,无心培养学生;有人和我说,我选的导师过于注重做项目,搞钱很厉害,引得其他老师的嫉妒和不满;也有的人悄悄和我说,我选的导师在学术研究这一块比较弱,我可能面临论文答辩的困难;还有的人甚至建议我趁早换个导师......
我当然没有换导师,他们的话真假掺半,虽然引得我一度忐忑不安,但是我想,能不能顺利毕业并不完全取决于导师,更取决于我自己。
其实,我精力了很多的挣扎,才让自己平静下来,这一段挣扎是我不愿意再细细回忆的。
后来,跟着导师,我读研期间做了许多实践项目,这也是为什么我入职之后成为那一届专业基础最扎实且上手最快的新员工。
但是我的导师对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这一块不太重视,我不得不厚着脸皮寻求其他老师的帮助,光是突破“厚着脸皮”这一关,就让我耗尽了许多精力,还要听一些风凉话。
不过,幸运的是,我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而且,在阵阵“风凉话”中,“其他老师”培养了我做论文的能力。
这些年,和同事们相比,我算是论文比较高产的了,也有几篇能拿得出手的文章发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被业内知名公众号广泛转载过。
是的,这些结果都是好的,是积极的,是正向的,只不过,回忆起当年选导师时的辛酸和纠结,我的情绪不免又被触动了。
如今,又遇到类似的情境,这是我的第二专业,我猜想,因为我们并不是全日制的研究生,学校对我们也没有那么重视。
不知道这次选导师又将经历什么“劫难”呢?无论如何,我希望我能更从容地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