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霸道,王道靠仁义,霸道靠实力。齐桓晋文都是霸道,但霸道也分档次,档次就在于是你是靠实力维护公道,还是老耍手腕压服他人。齐桓公所作所为,光明磊落,让人没话说。晋文公呢,手腕就用得太多。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谲(jue),诡诈,玩弄手腕。齐桓晋文,是春秋五霸前两位,孔子评价说,晋文公诡诈,好耍手腕,作风不正派。齐桓公不耍手腕,行得正。
朱熹注:晋文公,名重耳。齐桓公,名小白。谲,诡也。二公皆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虽其以力假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义执言,不由诡道,犹为彼善于此。文公则伐卫以致楚,而阴谋以取胜,其谲甚矣。二君他事亦多类此,故夫子言此以发其隐。
齐桓公、晋文公,都是诸侯盟主,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保护中华世界,维持国际秩序,尊崇周天子。但以王道霸道的标准,他们都是霸道,不是王道。孟子说王道霸道的区别,霸道靠实力,地方千里,带甲十万,有多大实力,就霸多大地盘。王道呢,不靠地盘大小,汤以百里,文王以七十里,都是小国,但行仁义而天下归心,最终拥有天下。所以朱熹说齐桓也好,晋文也好,尊王攘夷,都是旗号,都是为了自己称霸,成就霸业,是“以力假仁,心皆不正。”
但霸道也分档次,档次就在于是你是靠实力维护公道,还是老耍手腕压服他人。齐桓公所作所为,光明磊落,让人没话说。晋文公呢,手腕就用得太多。
朱熹举了伐楚的例子。同样是伐楚,齐桓公兴师理由很简单:“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你不守规矩,该向周天子进贡的青茅,你不进贡。祭祀要用青茅来过滤酒中的渣滓,你不进贡青茅,酒都弄不了。当初周昭王南征,向你兴师问罪,却没能活着回来,这我也要问问你!楚王回答说,没有进贡,确有此事,这是我的过错。昭王为什么没回去,就不是我的错,你去问汉水吧。因为昭王是回国路上自己淹死的,不是在战阵上。楚国顺服,恢复进贡,齐桓公就收兵了。
晋文公也伐过楚,但他的过程就非常复杂,中间手腕繁多,阴谋诡计不断。先是楚国伐宋,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开始时犹豫,不敢和楚国硬碰,后来又觉得这是称霸中原的机会,决定兴师。他用了围魏救赵之计,先是攻打楚国的盟国、姻亲,卫国和曹国,把这两国打服了,又用外交手腕,纵横捭阖,裹挟了秦国和齐国,形成秦、晋、齐三国同盟,逼得楚军解宋之围,来找他决战,最后在城濮之战,打败了楚国。
《孙子兵法》里有一句话:“兵者,诡道也。”晋文公就是诡道特别多!但从他和齐桓的比较来看,他的实力优势有所不足。齐桓公有压倒性的实力优势,我就是要当你们的大哥!维持秩序,我该打谁就打谁,但我也绝不欺负谁,不占谁便宜。晋文公没有那么大优势,他就要使出浑身解数,各种手腕了。
齐桓公还有一个事迹,燕国受到山戎攻打,齐桓公无条件驰援,帮助燕国打退山戎,燕国国君非常感激,亲自送齐桓公回国,走得高兴,不知不觉走出了燕国国境,做到齐国境内了。齐桓公说:“哎呀!坏了规矩!国君送客,是不能出境的,只能送到边界啊!”怎么办呢?齐桓公马上和燕国重新划界,把脚下的土地,划给了燕国。这就是齐桓公的做派。他类似的事迹很多,兴灭国、继绝世,保存弱小诸候国的血脉,包括为被狄部落攻灭的卫国另筑新都,为沦陷的邢国另筑新城,收集残民等等。“尊王攘夷” 这口号,是他提出来的,即尊奉周朝天子,抵抗周边蛮族的侵犯,保卫中华文明与和平。他始终保持对周天子的谦卑,每次会盟和军事行动,都恭请周天子派特使莅临首席,以表示自己的作为是尊奉中央政府的诏命而替天行道。而晋文公呢,他在确定其霸主地位的践土会盟中,以臣子的身分召令周襄王亲自来参加,孔子评论这个违反传统礼制的行为说:“以臣召君,不可以训”。
两人最后的结局呢,齐桓公晚年,没有听管仲的话,重用奸臣竖刁、易牙、开方三人,等他病重临死,诸公子各率党羽争位,根本没人管他,他几乎是饿死的,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户爬出来。等公子们争位仗打完了,新君无亏才把他收殓下葬。齐国的霸业,一世而亡。晋文公呢,他寿终正寝,之后晋国的霸业还持续了一百年。所以世人都认为晋文公比齐桓公成功。孔子说这话,就是不以结果论英雄,尊齐桓而抑晋文,讲价值观。
从二人的比较来看,是不是还是懂点诡道好些啊?也不一定说齐桓公不懂,他的失败,还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原因——活得太长,掌权时间太久!前面我们说过,李世民是一代圣君,因为他五十几岁就死了;李隆基成了昏君,因为活了七十几岁。一个人掌权时间太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难免懈怠,难免掉进奸臣的嘴巴甜罐子里,年轻时的追求都没意思了,而别人有意思的时候就开始了。晋文公呢,他年轻时流亡在外十九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亡命天涯,差不多六十岁才回国继位,他是真正的老狐狸。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中华书局出版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注,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出版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中华书局出版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出版